" b0 Z! ?% o' j+ m8 E4 S
* A3 w8 `1 I( `5 C0 r
& Q& y! i" o9 f( N) [ k0 V5 [/ k9 j6 U, B$ V* e
0 v/ Y& `8 _# F/ t 正在重庆卫视热播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4月9日通过第二集《夯基》全面呈现了重庆补短板、缩差距,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方面做出的各种努力。从曾经的路难行到如今的村村通,片中的今昔对比令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这方面,深入实地一步步“跑”出来的该集编导刘卫国有着更深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集《夯基》的编导刘卫国 《夯基》中有不少镜头都取自大巴山,对于这里刘卫国最初的印象,要追溯到1970年代。“那是一个春节。邻家大姐姐背着一个敞口背兜,出现在大家视线里的时候,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巴山的知青回来了……”刘卫国回忆,正是在这位知青姐姐的讲述中,自己记住了两个地名:城口和大巴山。 刘卫国至今还记得那位姐姐当时说,“我们插队住的地方在山顶上。山有好高啊?我给你们说嘛,你就是把草帽望脱了都还看不到山顶……她这番话,直到40多年后,我才‘有幸’前往印证。” 高温下的拍摄 能参与到《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的拍摄中,刘卫国感到非常荣幸,但他也半开玩笑地表示,踏上拍摄行程后才发现“又常常与‘不幸’紧密连在一起。”刘卫国回忆,“不幸”从在南川拍摄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据他介绍,那天早上5点,摄制组的车刚驶出驻地,瓢泼大雨就从天而降。拍完室内镜头,雨仍在继续。“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们决定先去寻找点位。在村民的指点下,汽车驶进了一条正在修建的村道。为错车,我们驶进了一家农户的院坝。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泥泞太深,我们的车再也开不出来。好在有当地老乡的义务相帮,我们才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挣扎后,开出了那段不足10米的泥泞路。” 热情村民帮助摄制组拉车脱困 刘卫国说,33天的拍摄,有21天是在暴雨或暴雨间隙中进行的。这也就是在《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发布会上,总导演陈松提到的“山洪、塌方、泥石流几乎两天就要遭遇一次。”更惊险的是,刘卫国说,去年7月22日,摄制组正在城口县明通镇场镇外的路边拍摄,“突然,一面山体垮塌了。而5分钟之前,我们的机位就架设在塌方点的正下方。” “拍摄中,我们走过了挂在悬崖上的路,架在深渊上的桥。比如城口的沿双路、巫山的下庄天路、奉节的关门山大桥……”刘卫国感慨到,在整个创作中,有两句话让自己终身难忘:“冒险也要走!舍命也要修!” 为赶时间摄制组全体参与抢险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之前,村民们为改变命运甚至只是为了一次普通的出行,付出生命的案例太多太多。刘卫国说,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时,自己都会想:“同样都是人,都是重庆人啊……在拍摄中,也为沿河人、下庄人等不屈服于命运的所有山里人,为修路而勇敢牺牲的精神而感动。” 来源:上游新闻
6 I; `* t9 T3 r,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