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 W8 k9 P" H8 t, K u9 S# L$ W1 U
5 b$ D. q, {' j! \7 }, D. X7 M
( q8 k, e( C' I7 w3 | - A/ [+ n' H& g" @ ~$ u- f; J
6 X8 b; D- K6 |" R, e! U6 p1 M; A( _ ' I2 N1 S' Z3 Y
4月14日,重庆卫视、重庆科教频道推出《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第七集《梦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榜样引领,能人返乡,山乡孕育新希望;农旅融合、智慧农业,乡村遍布新产业;巴山渝水,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近两个月的调研与拍摄后,摄制组成员有一个共识:哪个敢在贫困山区去说一句共产党不好的话,不遭打怕都要遭诀。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们所到之处听得最多的确实是“党的政策好!”“现在的干部好!”“扶贫干部是好人!”等等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感谢的话语。山区群众对脱贫攻坚这一千秋伟业的拥戴,有一件小事情就能说明。7月9日,是一个难得的晴天。当天,是拍摄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驻村第一书记白新亮的内容。临近中午,烈日当空。突然,一位老人撑着伞,拿着一根小板凳,蹒跚着向我们走来。“白书记,太阳大,我给你拿了把伞来……”老人名叫郎安礼,已是89岁高龄。他之所以会顶着烈日送伞送凳,是因为毛新亮到村里后的点滴言行,让他感到了温暖与感动。于是,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当干部进村入户、干群促膝谈心成为常态的时候,党心民心自然会越贴越紧。以致于在产业发展之初,即使干部带领大家走了弯路,群众也没有怨言,仍然会继续选择相信党、相信干部。因此,中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它所带来的是执政能力的提升和政权的稳定。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祖辈都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大多数的山里人都有一些自谦的言词和略显卑微的表情。而拍摄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山里人除了在吃饭的时候有一些类似“我们农村头条件差,只有将就吃……”这样的客套话外,谈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说到未来的发展,他们都是自信满满。这样的自信是志智双扶与产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城口自愿脱贫第一人徐成中,还是开州木香种植户李绵华、万州养殖户张信美……因为脱贫攻坚让他们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那份发自内心的自信便由然而生。这样的自信成为了新时代农民精神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自信,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用一个段落来表现山里人的自信。整个拍摄中,摄像师们最头痛的问题是山区里的年轻人太少。而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却是一个例外。该村两委会班子中,除村委会主任而外,其它5人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当然,年轻人回乡参与建设的并不仅仅是凉风村,在重庆的每一个区县都有这样的返乡人才。让能人返乡,科技人员下乡,是重庆脱贫攻坚的成功举措。它的成功在于:山乡因人而活,因人而兴,因人而旺。这些年轻人带回家乡的不仅是人气,而是先进的理念、创新的产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来源:城口发布
5 V R( G4 o" k& {" X*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