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山连一山,世代困其间;攻坚绘答卷,脱贫谱新篇。”曾经,对于城口人来说,大山阻隔了视线,捆住了身心,长期处于“孤悬渝东北、困守大巴山”的境地,贫困犹如一座大山,压在群众头顶,摆不脱、甩不掉,世世代代的城口人一直在奋勇抗争、寻求答案。如今,他们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城口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突出“三精准”,聚焦“三保障”,狠抓“三落实”,下足“绣花”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596户44719人全部脱贫,城口以攻坚之初贫困程度全市最深、决胜之时群众满意度全市最高的成效,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 
 2020年2月2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城口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中共城口县委“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同时授予城口县沿河乡人民政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城口县北屏乡财政办工作人员张瑞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4月15日,重庆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授予城口县11个集体“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城口县22名个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落笔——“深准严实”勾勒扶贫“骨架”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弄清这个问题,是脱贫攻坚工作的起点,也是能否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出发点和关键环节。 为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城口以“深准严实”四字方针为“墨”,以充实基层力量为“笔”,一笔一划勾勒出了扶贫“骨架”,为全县打好脱贫攻坚战搭好了“四梁八柱”。 
 思想武装——深。定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举办脱贫攻坚各类培训班185期,分级分类培训扶贫干部2.6万余人次,开展“回头看”5次、动态调整6次。 责任落实——准。建立“双组长+乡镇指挥部+村指挥所+帮扶责任人”指挥和责任体系,县乡村三级书记遍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县6121名干部帮扶贫困户全覆盖,组建四支督查队伍,部门乡镇捆绑考核机制全面落实。 工作推进——严。精准制定落实“6+2”“1+3+N”等政策体系,连续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战役,阶段性开展“百日会战”,推行“一线工作法”和网格化管理,推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帮扶工作“八到户八到人”措施。 脱贫成效——实。科学合理制定脱贫规划,细化贫困对象精准退出办法,严格“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建立贫困户脱贫达标联合认证制度。 
 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关键在“人”。2016年以来,全县选拔8名部门正职、14名副职任乡镇正职,24名部门副职、88名部门优秀干部任乡镇副职,选派60名中青年干部到乡镇顶岗锻炼,增派33名脱贫攻坚突击队员到重点乡镇攻坚。3次优化调整驻村工作队,现有90名第一书记183名驻村工作队员、25名驻乡工作队长84名驻乡工作队员。同时,出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26项措施,鲜明树立“年轻干部到基层去、优秀干部从一线来”的用人导向,共提拔重用基层扶贫干部119名。
  “骨架”夯实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如同有源之水,自是顺理成章。 
 
 细描——“绣花”功夫绘就脱贫“答卷” 
 
 临近岁末,城口境内冬寒刺骨,但在各乡镇、街道,却是一片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场景。产业“分红”、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积分兑换等活动在各村(社区)纷纷开展,村民们汇聚一堂,拿着鲜红的“股权证”“积分存折”“文明卡”,“真金白银”领到手,大米、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物品带回家,村民欢欢笑笑,分享着产业的丰收和文明的“丰收”。 这样的情景,源自于脱贫攻坚带来的“丰硕成果”,也是城口广大干部群众狠下“绣花”功夫,多年奋战取得脱贫攻坚诸多实绩的生动体现。 
 
 “绣花”功夫——两不愁三保障。
  “两不愁三保障”是衡量群众是否脱贫的硬指标,为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全县投入27亿元,改造132所农村薄弱学校,义务教育不漏一人,实现“基本普及”到“均衡发展”的跨越。全县投入5.3亿元,改造升级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75%左右上升到97.26%,基本医疗实现“严重滞后”到“全面提升”的跨越。全县改造农村“四类对象”危房5887户,全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农户2.3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971户10830名贫困人口,农村居住环境实现“亟待改善”到“安全整洁”的跨越。全县巩固提升18.17万人饮水安全,实现“四处找水”到“有水自来”的跨越。 “绣花”功夫——落实惠民政策。
  路电讯建设强基础。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400公里,路网密度由2014年底的8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134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面貌实现“瓶颈制约”到“加速破解”的跨越。实现100%入户通电和村村通动力电、100%行政村通信网络信号覆盖,建成文化服务中心229个、便民服务中心103个,行政村广播覆盖率、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 
 “三业”融合固根基。“七大扶贫产业”深入推进,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90个、农业龙头企业52家、农民合作社709个;开展各类培训2.5万余人次、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20706人次,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2个,培育致富带头人472名;吸引2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功创办市场主体50家。全县发展小微农业市场主体1173个,90%的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建立利益联结,农业产业实现“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到“体系初步形成”的跨越。 
 金融扶贫“输金活血”。全县6776户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用于生产发展,累计撬动金融资本5亿多元投入返乡创业。 ……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举措,是城口人民交出的脱贫攻坚“答卷”,也是城口干部群众“绣花”五年,奋力拼搏绘出的脱贫攻坚“画卷”,里面有心酸、有汗水、有困苦、有艰险,但成果却是沉甸甸的,更收获了荣誉满满。 
 
 
 留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脱贫了,民富了,基础实了,村子美了,产业旺了……城口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穷山恶水”变成了“富山丽水”,“绿水青山”成为了“金山银山”,但人们没有满足,做好了一切准备,铆足了劲、提起了神,朝着乡村振兴的大道迈步而行,朝着美好生活的愿景疾蹄奋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成了所有城口人新的“座右铭”。 
 有了目标才能迈开步子,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县上下正在积极谋划、梯次推进。 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以此为新起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成宜居宜业的家园、生态高效的田园、休闲康养的逸园、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展现乡愁的憩园、治理有序的谐园。 
 “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心谋划、精细布局、精准落子,接续奋斗为我县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基立柱、奠定坚实基础。”县脱贫攻坚办主任王晓斌表示。 当下,全县上下正深刻领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围绕“三新两高”,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相信:未来的城口,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大展宏图! 来源:掌上城口  
4 W! G  f" Q4 _9 _(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