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Z2 L6 i4 z/ o: F: g) f; ~3 R2 c) S$ ~3 a
6 O5 f, b5 j3 z7 Z
$ z1 w5 F& m, s. T$ i
0 x9 P9 B2 p" B; B" U9 Q7 f! L 春季,又是崖柏扦插繁育大好季节。 崖柏是什么样的物种? 据了解,其属柏科崖柏属植物,目前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和雪宝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崖柏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已灭绝的三种中国特有植物之一。但在1999年10月,我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骨干队,却在城口大巴山重新发现崖柏的野生种群,并在《植物杂志》2000年第3期上,向世界宣布“崖柏没有灭绝”。 从重新发现崖柏的生命种群到现在,已过去20余年,这些崖柏现如今怎么样了?带着疑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联系上了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 在城口县咸宜镇明月村,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保护区回归种植的600余亩崖柏长势喜人。崖柏这种濒危物种,正慢慢走向兴旺。 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崖柏表示“我很难做到” 野外的崖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总是生长在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土壤贫瘠的地方。崖柏很难结籽,10年左右才能结出1次较饱满的果实,且发芽率低。因此,这一濒危物种,想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似乎存在一定的难度。 那么,如何人为的扩大崖柏种群,成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今年50岁的卢伟,从事崖柏的保护和繁育工作已经10余年。据他介绍,2006年,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开始了“崖柏扦插繁育技术研究”,这项研究在2013年走向成熟,并被相关领域认定。 这是一门什么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截取崖柏母株上新生8-10公分未木质化枝条,经过消毒、一定比例生根济泡等环节处理,制作崖柏插穗,然后开展扦插育苗,扦插成活后,移植到苗圃,最后移栽到崖柏原生地。 听起来简单,但这件事做起来,却是个精细活,整个过程可能要耗时两三年,且过程中的管理也不能出差错。 “崖柏扦插繁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崖柏似乎比其他也能扦插繁育的树种更‘娇气’,促其生根的过程必须严格管理,否则便有可能生根失败。”卢伟表示。 人工育苗要历经三道大关,才能让崖柏重回原生地 时间回到2012年,那年,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碰上崖柏母株出现罕见结籽现象。卢伟等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一面组织人员上山采摘种子,一面积极准备繁育一批扦插苗。 他们在崖柏原生地咸宜镇明月村建立起基地,采取“未木质化纸条 1000ppmIBA”、全光照雾喷的扦插营袋育苗方式,开始了漫长的育苗过程。 “育苗成功要熬过三大关,第一关就是插穗生根的过程,这段时间必须精细化管理,对光照、温度、湿度的要求,都要按照标准来。”卢伟说,对此,他们采取了半自动半人工化管理模式,时时刻刻对未生根幼苗进行管护,直到其长出根系。 这个过程,要持续两年,根系长出来后,幼苗才初步成型。接下来,便要进入第二大关,要将这些幼苗移植到苗圃基地。 不要以为生根了就万事大吉,苗圃的成长过程,直接关乎到崖柏幼苗的“质量”。只有在苗圃里健康成长的幼苗,才能“抗”下被移栽野外后的风风雨雨。 而最后一关,便是将崖柏移栽到原生地。这段时间,也不能松懈,要时刻防范崖柏树苗被牛羊等动物破坏,更要定期巡护,为其施肥、除草除藤,让其更快的融入大自然。 经过了这三道大关的崖柏,才算是完成了生存考验。 据统计,2015年,大巴山保护区繁育出圃的合格苗,已成功移栽到崖柏原生地,目前大多数已经长到1米-1.5米。而2006年扦插试验成功的那批崖柏,最高的已经达到了3米多,胸径达到了8-10公分。 村干部“变身”护林员,守护崖柏的安全 据市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崖柏在我市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育苗有15余万株,回归面积达600亩。 近年来,保护区联合西南大学、重庆药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崖柏的拯救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以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他们一方面在加大人工繁育扩大崖柏种群数量的力度,另一方面对野生崖柏的保护也毫不松懈。 “我们在崖柏分布区域的边界,进行了实地立标定界,在交通要道、出入口设立警示牌、界碑。并修建了崖柏管理站、径流监测场等基础设施,加强崖柏保护硬件建设。”卢伟说,另外,当地护林员也会定期开展巡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内的护林员,多是当地的村干部,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他们巡逻的同时,也会为当地居民宣传崖柏的相关知识,提升原住民保护崖柏的意识。 20余年过去,崖柏种群数量有了一定回升,人工造林地开始成林成片,并已初具规模。这种消失随后又“重生”的物种,终于郁郁葱葱的重回人们的视线。 来源:上游新闻
4 z4 J& V( \4 Q* j3 Q1 |7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