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J; W4 F, ^9 J- E2 w. c4 z+ t
& t% B5 ~) S! x# W. i- b i + p0 J0 C7 o& P) L" x4 b
3 x4 {2 \! u- V( ~4 L9 d/ {3 [ 2 }" F$ ?8 l, a m
走进龙田乡仓房村,在青山绿水间矗立的村委会格外引人注目,建筑整体造型神似一艘冲锋舟,紧靠着巴山水库积蓄的满河碧水,“船头”向上,正逆流而上…… 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道造型别致的景观;而在仓房人心中,这座建筑却有着不同的寓意,它象征着仓房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它见证着仓房村脱贫攻坚的沧桑巨变。 仓房村距城口县城仅7公里,但村内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曾有“一河隔两岸,两山入云端;房屋三丈高,地无三尺平;身无四尺布,人无五分银”的民谚,当年被称为“愚人村”,是我县贫困村的典型代表。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仓房村紧紧盯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产业提质、民生改善、服务提升等工作,通过5年多的艰苦奋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1.5%下降至0%,取得了显著成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仓房村如同一艘逆流而上的航船,上演了一场“后浪逆袭”的大戏,唱出了一曲“小康梦圆”的赞歌。
党建作“航标”
船行水中,找准方向才能驶向终点。同样,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找准方向才能事半功倍。找准方向需要航标的指引,在脱贫攻坚中,党建就是仓房村的“航标”。 吴尤亮是仓房村党支部书记,他对村里党建促脱贫感触颇深。 “我们村能顺利实现脱贫,村党支部齐心协力找准方向,全体党员率先垂范跟随前行,起到了很大作用。”据吴尤亮介绍,在工作中,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党建促脱贫为中心点,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具体实践分为三个方面,即:抓好思想发动,通过党员会、社员会等形式将党的精神与扶贫政策结合起来宣讲,讲清群众关心的扶贫政策,引导群众真想干;加强组织引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带动群众一起干;坚持榜样宣讲,通过开展脱贫故事分享、榜样面对面等活动,感召群众同心干。 通过务实推动党的建设,全村党员群众被拧成一股绳,凝聚起了强大的攻坚力量,跟随着村党支部“航标”,朝着脱贫航道奋力前行。
基建筑“舰体”
在仓房村村委会旁边,一座宽阔牢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任河,车辆行人熙熙攘攘,河水在桥下穿行,荡起阵阵涟漪。抬眼望去,100多米的下游,曾经村里人唯一能够过河通行的铁索桥仍旧“飞架”南北,却早已无一人通行,它如同一位见证过历史的“老人”,正在静静的“安度晚年”。 两座桥,折射的是仓房村交通的变迁,也是仓房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见证。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仓房村来说,仅仅修路远远不够,曾经这艘破旧的“老舢板”,想要“航行”得更远,没有一项基础设施不需要建设。 交通肯定首当其冲,仓房村以交通设施建设为突破点,修建了贯穿全村的龙巴公路、横跨两岸的蹇家湾中桥、建成通组公路4条22公里,硬化通组公路2条6公里,硬化人行便道6.5公里,使仓房村的公路覆盖率提高到了如今的85%,村民出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打通了贫困群众致富之路。 住房也是一大重点,仓房村新建移民安置点3个,实现30余户农户下山集中居住,落地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户,实施农村C、D级危房改造55户,实施户貌整治73户的目标,创建了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建夯实了,“老舢板”摇身一变成了“冲锋舟”,朝着脱贫奔康之路冲锋向前。
产业扬“风帆”
伴着领头羊叮叮当当的铜铃声,100余头山羊在主人密集的催赶声中,沿着村级公路的水泥路面一阵小跑。此刻,密集的铜铃声、羊蹄声及“羊倌”的吆喝声,在山间回荡。 这是龙田乡仓房村山羊养殖大户孙一军夫妇每天的“例行功课”,赶羊上山、守羊吃草、收羊回圈,春来夏往、秋风冬雪,晨露沾衣、夕阳送晚,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孙一军在青山绿水间当起了一名幸福的“羊倌”,唱响了一曲养羊致富歌。 “多亏了这些羊子,我才能摆脱贫困。”孙一军告诉记者,仅去年,他便靠卖羊肉收入了4万多元。目前,存栏山羊100多头,价值达7万多元。 孙一军的山羊产业只是仓房村大力发展产业,以产业为“风帆”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在脱贫攻坚中,仓房村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以中药材、小杂粮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土鸡、山羊、中蜂为主的养殖业,带动73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8年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努力探索股权化改革的新路子,2019、2020年均获得收益20万元以上,连续两年户均分红600余元。
人才为“桨板”
在仓房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读书不读书,都是坐‘山川’。”那时,不送孩子读书成了村里的常态。 王良兴是村里最先转变思想观念的人之一,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一门心思想的都是要送孩子读书,要靠知识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在他勤劳苦干之下,三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大学。而今,大儿子王全友在西安工作,二女儿王全练在重庆师范大学城口附属实验中学任教,小儿子王全富也考上了县税务局公务员,这三只“金凤凰”真正飞出了大山。 这不仅是仓房村教育的变迁,也是仓房村注重人才培育的转变。 在人才培育上,仓房村可谓下了一番功夫。村党支部积极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培养出大学生50余人;注重人才的挖掘,培养出致富带头人、后备干部等10余人;组织群众参加由县、乡、村组织的厨师、焊工、挖掘机技术等各项培训,提升群众发展能力,让群众有一技之长,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实现群众可持续造血。 曾经的“愚人村”摇身一变,成了今天的“育人村”,培养的人才也开始反哺桑梓,回乡创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组成了新的“桨板”,正推动着仓房村朝着乡村振兴的航道扬帆起航。 来源:掌上城口
4 X% _3 C7 i" S& G- w) h) w! O5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