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9 t1 k2 p% J6 d3 E: b2 C( U$ E- L6 S2 c
# K4 J6 h& o4 B" U2 b 8 P) r2 ^% n) \8 `( e/ e7 j
0 s" M) y6 D" P% r- u$ `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蒲云权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蒲云权深知肩上的使命和担当,在厚坪乡麻柳村驻村工作中,走村串户,认真了解当地发展现状和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称赞。2021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城口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培训部副主任蒲云权“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坚守初心,深耕三尺讲台
1986年的夏天,不满19岁的蒲云权踏上了三尺讲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他已在这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30余载。岁月让他换了年轻时的模样,但从教的初心与热情从未改变。 “我读书的时候家庭非常贫困,是我的老师一次次把我从失学的边缘拉回来的。”说起为什么会选择人民教师这个职业,蒲云权告诉记者,正是自己启蒙老师的善举,让他决定要把这种爱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再问扶贫初心
“你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调侃,也是对他工作的肯定。2018年至2019年,蒲云权被派遣到厚坪乡麻柳村驻村扶贫,尽管他年龄较大,患有疾病,并且那里的条件较为艰苦,但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此项工作重担。 一年多来,他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刚到麻柳村,为了解准确情况,便于因户施策,他不辞辛劳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调研走访,经常是“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走访,他对贫困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那就是意识落后、缺文化、缺技术。他深知:“要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
因户施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从事过社会培训的教师,此时,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努力打造麻柳村乡村文化,经过不懈努力,该村文化建设很快成为厚坪乡文化建设的示范村。 蒲云权多次义务对全村村民进行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指导贫困户自主创业和就业。村民院落、田间地头,到处是他讲学的课堂。特别是对该村的中蜂和生猪养殖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和指导,目前中蜂和生猪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通过各种培训和意识引领,提高了大多数村民的创业意识,让他们掌握了致富技能。据统计,通过蒲云权培训和指导的种养殖户达200多人次,大部分村民成功创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他所驻的厚坪乡麻柳村,也如期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
践行教育精准扶贫,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2019年9月,天坤城口职教中心积极落实县教委抓好控辍保学的工作部署,创办了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班,接收了来自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厌学失学的学生。面对“烫手山芋”,蒲云权毅然担任了该班班主任。蒲云权说:“虽然这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缺点,但是作为学校、作为老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他们也是社会的希望、家长的全部。” 有人说宁可教100个“优生”,也不教1个“差生”。而在这个技能培训班却有37名劝返生。15岁的李某就是别人眼中的“差生”,厌学逃课、不合群、成绩差。但在蒲云权心里,他和班上的其他孩子一样都是自己手心里的宝。因长期的厌学逃课,李某识字能力很差,这也导致他无法跟上大家的学习步伐,蒲云权总是耐心地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时常与他交谈,化解他对学习、对生活的厌恶。 “蒲老师是个善良、随和的老师,我们有困难都去找他,他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说起蒲老师,这个曾经厌恶学校、厌恶老师的孩子李某,也满是溢美之词。 为了让这个班的学生留得住、学得好、思想行为有变化,不管学生对老师如何的“冲撞”,蒲云权都想方设法去感化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过蒲云权的倾心教导,全班37名劝返孩子,其中28名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选择留下来继续学习,李某也进入了汽修班开始了另一阶段的学习。 蒲云权用实践行动诠释了“一朝开始,便要永远将事业继续下去,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对事业的热爱愈深”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他也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新时代城口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掌上城口
% E9 j* C0 h) s/ g0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