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w+ A- n) g3 j0 f8 J. J
; V$ B$ T1 e, X
$ ^5 o6 K1 f" f" f8 t / P9 l& v3 g5 s8 A
/ ^3 C1 Y& `1 A+ U5 J. [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巴山镇农民村党支部书记尹正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2020年底,巴山镇农民村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2021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尹生“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支部引领 党员带动
“要致富,先修路,农民村之所以这样贫困是因为交通太闭塞了,整村没有一条硬化的社级公路,还有极个别地方没有通公路,首先就必须花大力气改善交通。”“多组织各种技能培训,让我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不愁找不到事做。”“就农民村现状来说,山高坡陡不适宜发展蔬菜等,而应该重点培育中药材,风险小、利润高,有利于实现精准脱贫。”……在巴山镇农民村党支部书记尹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干部、村党员、村民的脱贫建议。 2016年8月,29岁的尹生被一致推选为农民村党支部书记。刚进村来,他的第一感受就是“穷”。 农民村位于巴山镇东部,巴山库区中游,与新岭、黄溪二村相接,地处大山深处,山大林密,全村共348户1026人,其中建卡贫困户52户234人。就致贫原因来看,农民村主要因交通不便致贫、因劳动力不足致贫、因病因学致贫。 “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就是要找准一项适合本村的脱贫‘法宝’。”尹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多次主持村里召开大会小会,一项一项研究制定农民村的致富“法宝”。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尹生坚持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在全村开展党组织生活提升行动,激发党员活力,增强支部战斗力。推行党员包片服务群众机制,让每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使群众有困难找党员、找组织成为习惯。抓党员带群众,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建立“1+1”帮带机制,让党员和贫困户结成帮带对子,通过政策解答、代理代办、技术支持等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全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安居乐业 情满深山
房子东倒西歪,上不遮雨、下不避风;吃水要背着木桶跑去山上舀……这是曾经居住在农民村深山峡谷的村民唐平礼一家的真实写照。如今走进唐平礼的新家,宽敞的马路,整洁的房屋,便利的水电,一家人有说有笑,热热闹闹。 “我们原来那房子是个老房子,年代久了,房子裂了口子,住起不安全,大落大漏、细落细漏,住不下去人。”唐平礼说,他家祖祖辈辈住在破旧的垛木房里,与妻子、3个儿子、2个儿媳及6个孙子孙女生活在一起,家庭收入主要靠儿子打零工挣钱,老两口年老多病,几个孙子上学开销大,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挪出穷窝,告别深山,成为许久以来唐平礼一家的深切渴望。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了解到唐平礼家具体情况的尹生,卖掉自己在元坝村的房屋,自筹资金请第三方代建,又积极争取惠民资金,帮助唐平礼家搬进了白果坪移民点。 “没有尹支书,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好生活。”搬进新居后,唐平礼说,“非常喜欢这个新家,有了安全的住房,热水用不完,做饭洗澡,一切都很方便。” “村民选我当村支书,我就是来干事的,而且要为群众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尹生说。 近年来,尹生围绕抓基础补短板,争取资金新建村级公路17公里、人畜饮水池30余口、生产便道10余公里,硬化公路19公里,农网改造实现全覆盖。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将山地鸡、生猪作为全村发展主攻方向,全村年出栏生猪达1000余头、山地鸡1万余只,总产值达到8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不到5000元提升到2020年的9000余元。 脱贫路上总有开拓者,发展致富离不开领路人。尹生便是扎根基层的带头人、领路人,他用不悔的青春和汗水,诠释着一个默默奉献的基层扶贫战士的初心和使命,一步一个脚印,行走穿梭于百姓的房前屋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来源:掌上城口
% L9 C' `/ J7 s& z- D4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