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曾天号被高燕镇安排到河岸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开始了长达4年的脱贫攻坚“战斗生涯”。
他换下了皮鞋,换上了胶鞋;剪短了头发,戴上了草帽;丢掉了公文包,拿起了笔记本。对照脱贫标准,一户一户摸排走访,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准确、详实的调查,一双胶鞋,踏过高山越过溪涧;一顶草帽,迎来日出送走黄昏;一本笔记,记满数据划满标识。夙兴夜寐奋战多日,终将情况一一摸清。
曾天号察看基础设施建设。记者 杨鹏飞 摄
摸清了情况,曾天号更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河岸村“困守”大山腹地,交通不便、基础落后,群众矛盾突出,再加上产业薄弱,脱贫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他四处奔波,勘察公路线路,寻找饮用水源;村里产业薄弱,他和村支干部多方联络,因地制宜建起了产业基地;村容不整环境卫生差,他大力宣传,全面整治……
经过曾天号和同事们艰苦奋斗,河岸村在安全饮水、村容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花椒、中药材紫腕、党参等产业也“遍地开花”,奠定了坚实的脱贫基础。
曾天号验收村民入户步道。记者 杨鹏飞 摄
2017年,河岸村整村通过脱贫验收,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第一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曾天号立马走向了另一个“战场”,于2017年下半年,担任红军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比起河岸村,曾经的红军村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全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备好金刚钻,才揽瓷器活。曾天号按下了“复印键”,再一次开启了摸排、学习“模式”,仅仅一个月便把红军村“摸了个门儿清”。
有了经验,做起来就更加“熟门熟路”。曾天号对村里贫困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一户一户找准了致贫“病灶”,而后对症下药,因户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创新,找准脱贫路子。
他把自己当成了一棵“螺丝钉”,钉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不成功不松劲。浑然不觉,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
“曾书记”白了头发,红军村却脱了“帽子”,2019年,红军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