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银边眼镜,脸上微笑淡淡,破旧的深蓝色T恤领口还有些参差不齐的线头,脚上泛白的粗布鞋,右脚大拇指处,一道小口子若隐若现。看到鞠英年的第一眼,你绝不会想到这个朴素的中年支教老师,曾拥有如下头衔——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摩托罗拉天津厂制造总监和总经理、UT斯达康全球供应链高级副总裁、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制造运营副总裁。
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走出都市,走进大山;当“高大上”的写字楼转换为山乡小学的三尺讲台,优渥生活变成了粗茶淡饭,他只用一句话诠释:“我选择支教,不只是为了实现年轻时的情怀和梦想,也想尽微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成为飞出大山的‘金凤凰’。”
鞠英年,天津人,今年57岁。数年前,为孩子前途,前往加拿大陪读。去年,小孩子已如愿上了大学,他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使命”,自身也已年近花甲。“人生到了这个阶段了,我得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做什么?鞠英年心中并没有想好,但他决定了一件事——回国,到了国内走走看看再决定也不迟。
回到祖国,鞠英年到了重庆,先后到石柱县和潼南区走访调研,最开始,他准备选一些扶贫类的事情做,但2020年全国已经宣布脱贫,经过多年奋战,如今的扶贫工作中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他开始转变思路。
多方走访,他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们接受到的音体美等教育也十分缺乏。看见这些懵懂、稚嫩的脸庞上透出的过早的懂事与成熟,看到他们课后服务不足,放学后无事可做,鞠英年总有抑制不住的心疼。他想,他必须做点什么。
怎样帮助他们?找朋友帮忙捐助资金?这只能帮一时。如何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帮助?鞠英年在寻找答案。
“我们差的不是物质,差的是老师。”一次走访中,他听到某学校负责人这样说,这让他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支教!
此刻,儿时想成为老师的梦想再次被唤醒,那颗被深埋的种子一抓住这个机会就破土而出,它要开花结果的劲头再也无法被阻挡。
“从小就想要做一名教师,一晃这么多年,再不去实现这个愿望就来不及了。”鞠英年下定了决心。
说干就干,鞠英年一直是一个行动派。多方打探后,鞠英年联系到了重庆小书包公益助学中心,了解其教学理念后,加入了这个团体。
“我想,我要去,就去最远的山区。”与中心沟通交流后,鞠英年被派到城口,成了一名不要一分报酬的支教老师。
他“支教生涯”的第一站在高燕镇第一中心小学,担任6年级数学教师。在顺利交完毕业班后,他于今年9月份“转战”左岚乡第一中心小学。
“以前没有教过书,所以我一边教书一边在思考。”鞠英年说道,在高燕小学,他发现学校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都还不错,但音体美和课后服务明显缺乏,这让他觉得自己应该转变思路,从这些方面为孩子们服务。
定下了目标,到左岚小学后,他没有选择教授语文、数学等主科,与学校领导商量后,成了3、4、5、6四个年级的英语老师,3、4两个年级的自然科学老师。
在教学的同时,鞠老师还想方设法开展课后服务,在孩子们放学后,他每天都会辅导愿意留下的孩子完成作业,并且开设了国际象棋兴趣班,教授孩子们下国际象棋。他还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引导其他老师开设不同类型的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今年暑假,他自费组织了杭州绘画夏令营、北京航空航天夏令营,带领山里的孩子们到外面“开了开眼界”。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识教育,还要素质教育,拓宽他们的眼界。”鞠英年的这句话就是他所做一切最好的解释,他说,要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有足够的眼界,学生才能真正成人,而不是成为“书呆子”,这就是他的教育初衷。
虽然是一名高材生,但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从“高管”转行到教育这样专业性强的工作,“久经沙场”的鞠老师也免不得内心忐忑。
不会就学,从最基本的学起,自己也去做一名学生。
跟鞠英年成为“同事”才几个月,跟他同一个办公室办公的李守富就被鞠老师的敬业精神折服。据他介绍,每天看到最多的场景就是鞠老师伏在案上,握着笔,在教材上一顿一顿的来回游走,满篇都是长长短短的线和各种各样的符号,这里标着重点,那里写着释义。
“我必须要学习,学透了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现在我还在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因为这些都是做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这一切,鞠英年这样回答,他在为自己的教育做着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不仅是隔行,鞠英年还受到了很多质疑。“一个企业高管为什么要到这种小乡小镇来支教?”“怕是闲着没事来体验生活哦?”“支教?能支多久嘛?”
这是鞠英年经常听到的对话,面对这些疑问,鞠英年没有辩解,只有行动。虽然他有糖尿病、肾炎、痛风等多种疾病加身,但他没有缺席过一堂课,也没有落下一天的课后服务,甚至去药店买药时,也要去文具店转转,看有有没有什么小东西可以给自己班上的孩子带回去。
奉献者无言,只是一直在行动。
在教学中,鞠英年发现有极少数学生因为家庭等原因导致就学困难,他萌发了资助他们的想法。
对于受资助生的选择,鞠英年有着自己的标准:“我资助这些学生,更看中这些孩子是有志气成才的,人穷志坚,有理想,将来想要做一番事业,或者是想回报社会。
有了标准,鞠英年在高燕支教的第一学年就开始选择学生资助。他资助了两名学生。一个父亲残疾,母亲患有侏儒症,还有尿毒症和甲亢,相当于家里没有劳动力,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很出息、很聪明、很努力。另外一个女孩儿,父亲数年前因为肺癌去世,母亲生下她就跑了,女孩只能跟八十多岁,还患有严重哮喘的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
“这两个孩子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不管命运如何坎坷,依旧笑对生活,并有自己的志向。”鞠英年如是说,现在这两个孩子都已经上初中了,他每个月都会给他们打500块钱,会一直持续到18岁,如果孩子考上大学,他会供应到他们大学毕业。
不只是高燕,刚到左岚一小两个多月,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另外两名新学生的资助计划了。同时,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找到朋友资助了高燕镇另外两名困难学生,今后,他还会继续“考察”,为更多的孩子寻求资助。
“我准备先支教两年,到时候根据具体情况成立一笔专门的独立资金来帮助学生。”教学的同时,鞠英年早已在心中对未来进行谋划。
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注册属于自己的独立资金呢,让资金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让他们能真正发挥作用。
紧接着的就是目标,他将立足于特色教育,发展学生多种技能,为孩子培养兴趣,定下志向,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资金和支教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支教。在教学中,采用兴趣班、课后服务、社团课的新颖形式来完善、补充、提高农村教育素质化板块的空白。
鞠英年想的是,他终归有离开的一天,但他的学生,在他之后会有千千万万的老师来教,孩子们会长大,会继续教书育人,就如自己一样,生生不息,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