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兵记忆(下)作者:肖运锬 1969年春,我参军来到四川遂宁的原13军38师114团。经过新兵集训后,我分配到了在重庆望江机器制造厂执行军事管制任务的一营营部。 作者肖运锬军旅照 第二天,营部领导组织我们学习了一天后,就宣布了分工。我被分配在步谈机班,同时与通信班的战士轮流给范欲南营长、段丙炎教导员担任勤务工作。我的老步谈机班长黄庭艳、通讯班班长刘顺贤、司号班长张文龙、老卫生员李朝献等同志,总是耐心细致地教我们掌握军事技术,配合首长工作,服务首长生活。我们的范营长是从起义过来的,表面上看起来身材高挑、眉目清秀、文静儒雅、语言不多,但实际上治军异常严格,从营连干部到每个士兵,无不对他充满了敬畏。特别是我们这些直接跟着他的通信员,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连早上起床为他洒水扫地叠被子、抹桌洗碗挤牙膏,都有严格的讲究而容不得半点的疏忽,更不用说接待、警卫、传达命令、调控生活、发送文件等重要工作了。 他最大也是我们最害怕的特点是: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话声音小,外出吩咐事情时,他在前面抬头挺胸地边走边说,不管你听到没听到,他都只说一遍。正因为这样,他使我们每个跟随他的人员,都逐步养成了严密谨慎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虽然跟着这样一位严格果断的领导不免使人胆战心惊,但由于他特别地廉洁无私、办事公道、治军有方、为人低调,我们全营官兵都十分敬重和佩服他,而且一直把他当作大家为人处世的楷模、治军习武的典范。 每次下连队吃饭时,只要发现他的饭菜比士兵好,他就会立即把连队干部叫来,狠狠地批评一通后,付清伙食费走人,饭自然是不会吃的。有时上级领导来营部办了招待,他始终坚持要在他自己的工资中开支。谁要是用单位的经费报销了,非受到他的批评处理。他的工资也是长期交给身边的通信员管理。在部队管理、军事训练、指挥调度方面,他更是胸有成竹、威而不怒。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年届五十之际,还以38师114团团长的身份,率团深入越南柑塘等地,作为西线作战的先遣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对越自卫还击穿插作战。直到今天,我们还以曾经跟随过这样一些首长而引以为自豪。 左:范欲南营长;中:段丙炎教导员;右:范欲南团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指挥攻打339高地 进入到部队正式生活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国防企业、重庆望江机器制造厂实施军事管制。这个厂从1938年起,生产了大量兵器装备,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所生产的武器除了装备解放军外,还大量地用于支援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红色阵营的兄弟国家。 在特殊年代,这个厂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我们进驻该厂时,邓长春等头目已经被关押起来,工人们对于我们这些当兵真是热情周到得难以言表。记得其中一些工人师傅,周日还经常到我们军营来慰问和服务。所以,我们在这里的军事管制、军事训练、生产监督等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重庆沙坪公园一角 当时,还有一件使我们引以为骄傲的任务,就是监督生产大大小小的各式伟人像章。因为这些像章出厂后,每分配、发送到任何一个地方或部门,那里的人们就会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记得有一次,轮到我们所在的厂颁发像章,全厂军民数万人聚集在郭家沱广场参加庆祝大会。会后,伴随着高音喇叭里的欢快乐曲,数万人围绕着几公里长的厂区大道,其壮阔的场面如洪流滚滚,其浩大的声势似波涛起伏。特别是我们部队的那股威武整齐劲,令周围的观众直咂舌头。这可是我们有生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如此规模的场面啊! 检验性的试射高炮,也是我们最喜欢参与的工作之一。那时,每批高炮出厂之前,都要抽检试射。军管会就会轮流抽调我们去监督检验。每门受检的高炮,从单发试射到连发试射,都要经过好几道程序。每每看到那腾空而起的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听到那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我们就仿佛临近了战场一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据记载,就在前两年的援越抗美战斗中,我部的高炮、高机分队,就是运用这里生产的武器,在越南的南文镇等地多次击落美军飞机,并活捉过美军飞行员。
【13军所属部队在援越抗美中使用的高射武器,左:高炮连在越南南文镇阵地向敌机射击;右:114团高机连击落敌机两架,活捉美军少校飞行员1名】 那时,尽管“三支两军”任务繁重、工作学习时间紧张,但军事技术“天天练”,理论著作“天天读”,却是雷打不动的。每天拂晓,嘹亮的军号总会响彻整个厂区,并在铜锣峡中伴随着滚滚长江那哗啦啦的涛声久久地回荡。我们不是在夜幕中背着背包、枪支和步谈机气喘吁吁地爬山和长跑,就是在晨雾里摸爬滚打、瞄准射击或者进行通讯科目的训练。有时,还要出其不意地开展数以千里的野营拉练。在拉练中,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熬更受夜、挨饥受饿是家常便饭。 记得有一次,从重庆到璧山、铜梁、合川、北碚的长途徒步奔袭,整整一个晚上没合眼。第二天,我们还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急速行军。个子小,体质差的我,经过了多日高强度的行军演练,早已疲惫不堪。我背着步谈机,朦朦胧胧地迈着步子跟随队伍急速前进,耳朵里模模糊糊地只听到大家“磕哒、磕哒”的脚步声。晚上,不是露宿在田野草坪上,就是驻扎在学校或粮站的院坝中。炊事班的同志们往往是在大家歇下来后,才在野外或院坝中砌灶架锅做饭。由于受时间和条件限制,经常吃半生不熟的夹生饭菜在所难免。 部队拉练行军资料图 经过十多天紧张激烈的行军、演习,我们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接近了营区,此时,我们每个战士的衣着、被子已经满是泥土和汗渍,有的甚至已经破烂不堪了,如此军容风纪,使得我们已经难以在大白天返回人来人往的厂区营地了。无奈,领导只好下令我们在铁山坪的丛林中就地休息,待到天色昏暗后部队再入厂回营。 本文作者肖运锬在野营途中和军事演练中的留影 作为初涉军旅特别是野战军生活的新兵,对于这里的紧张激烈、艰辛危险,许多人确实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记得好几次睡梦中,有的战友还突然大声叫喊:“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第二天,一些俏皮的战友就会拿这个说梦话的战友逗趣取乐,弄得大家哄堂大笑。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经历过无数艰难辛苦且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而言,只是把这些紧张、艰辛当作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 记得野营拉练回来的第二天,部队宣布放假休息一天。许多人都忙着洗衣服,上街买日常生活用品,或在寝室里呼呼大睡。我们营部的几个战友,趁早洗了衣服,便迎着灿烂的朝阳,爬上厂区后面的果园到铁山坪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看到那春光灿烂,百花满林园,枝叶苍翠形如伞,层层覆盖山峦的果园;望着那万里长江滚银波,汹涌澎湃势磅礴,劈开赤县为南北,穿山越岭一泻而过的雄伟气势,我们不但大饱了眼福,而且无不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感染,其心灵更是为多娇的江山而振颤!看到这雄伟壮丽的画卷,我更感到人民战士保家卫国责任的重大,任务的光荣,而前几天在野营拉练中所受的累,所吃的苦,就更不足以挂齿了。或许这就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得到的积极效应吧!正是: 热血儿郎志如钢,从军习武固国防。 艰辛且作寻常事,磨得利剑向沙场! 来源:战旗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