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朴素最直接的向往,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2022年开年以来,东安镇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凝心聚力打好“安”“居”“乐”“业”四张牌。有力有序推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稳扎稳打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奠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2022年1月,刚刚度过元旦佳节,东安镇安监办就组织开展了覆盖全镇的燃气安全排查,工作人员兵分数路,到各燃气代销点、敬老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针对整改应急处置预案不完善、使用流程不规范等安全隐患现场下达整改书并责令迅速整改。
2022年1月,刚刚度过元旦佳节,东安镇安监办就组织开展了覆盖全镇的燃气安全排查,工作人员兵分数路,到各燃气代销点、敬老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针对整改应急处置预案不完善、使用流程不规范等安全隐患现场下达整改书并责令迅速整改。这是该镇打好“安”字牌举措之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措施包括始终坚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已开展安全生产排查40余次,发现并整改问题6个。
不只是安全生产,疫情防控也是“安”字牌的重要内容。
沙湾村村民吴容高去年在河南郑州务工,腊月二十四,临近春节,一家三口收拾好大小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当天疫情防控排查人员登上他的家门,从家中老人处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打电话给吴容高,告知他们最新的防控政策和隔离要求,希望他们就地过年。最终,吴容高一家三口选择了留在当地。
这只是东安镇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在疫情防控中,该镇始终压紧压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常态化开展社区排查,紧盯重点环节,持续关注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安全网”覆盖了全镇。
仁河社区村民蔡兴伟居住在主公路沿线,屋旁有一处空地,凌乱堆码着各类建筑垃圾,这既影响自身进出,还影响沿线景观。社区干部发现这一现象后,拿着扫把、簸箕走进了他家,带着蔡兴伟一家人对建筑垃圾进行了清理。
“原来堆得乱七八糟的,现在清理了之后看起来舒服多了,我们出门也方便。”蔡兴伟说。
蔡兴伟家的环境改善,不是个例。在打好“居”字牌中,东安镇以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八乱”整治和人居环境“五干净、六整洁”,持续实施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已开展集中清理整治30余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回头看”,走访40户改造户厕使用情况;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分拣点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2处。多措并举,全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如果说人居环境整治是“长线”工程,那么帮助洪水倒房受灾户修建新居就是当务之急。
在去年“8.28”“9.19”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付永东、全得寿等5户房屋被洪水冲垮,居无定所,东安镇迅速帮助其选址新建,不到半年时间,5户人陆续搬进新居,还得到了受灾补助资金共计12.5万元。
“天灾无情,但我们不能让受灾群众居无定所。”据东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细致摸排,在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全镇共有30户房屋成为危房,其中纳入C、D级改造21户(C级8户,D级13户),镇里整合上级有关部门建房补助资金136.1万元,对30户进行建房补助。目前已全面完成受灾群众安置并兑付资金,真正让每一名受灾群众都住上了安全的房子,确保了他们的住房安全。
“别看我这房子小,可功能齐全,卫生间、厨房配套,还有地炉子,住着挺温馨的”。沙湾村脱贫不稳定残疾低保户冷兰冬,因“9.19”特大暴雨灾害,房屋被冲毁,无住房,镇城建办、残联及村社区针对他的特殊情况,制定一户一策措施,申请专项资金,对住房量身定制修建了功能完备的小三合院,他内心是满满的幸福。
为残疾人改造住房是东安镇打好“乐”字牌的举措之一。针对冷兰冬这类对象,东安镇持续做好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动态调整,将未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的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持续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重点人群,开展“不漏户”“不漏人”大排查,并结合实际制定帮助帮扶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生活的便捷度。
去年冬,东安镇各村社区纷纷开展先进典型人物评比,通过村社推荐和群众投票,一大批“好婆婆”“好媳妇”“人居环境卫生户”“精神文明户”“产业大户”……新鲜出炉,经过公布、表彰后,在全镇群众中引起了热议,兴起了一阵向榜样学习的风潮,群众精气神得到了大幅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重在改变群众观念,提振精气神。”东安镇党委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镇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探索推行“五队一室三评比”新机制,常态化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抵制十提倡”。同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和网格队伍作用,强化村民自治约束力,全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斐然。
东安镇德安村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大多是村民散种,难以形成规模,发展多年也是不温不火。
二社社长朱立兵就是种植的散户之一,近年来,他看到全县中药材产业越来越兴旺,萌发了扩大规模,带领社员一起种植的想法,但由于技术缺乏又没有有力的集体经济组织,想法一直只是想法。东安镇分管农业负责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他请来了技术指导员,村里也成立起集体经济组织,朱立兵立即带着社员干了起来。如今,德安二社大大小小的产业地里,五味子、连翘等中药材长势喜人,他的想法终于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何发展产业?东安镇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2022年春耕小春作物播种面积达7500亩,较去年增加300余亩,生猪等牲畜存栏3000余头,家禽养殖2万余羽。推动中药材种植项目、五味子产业项目、中蜂小镇农文旅融合产业提升示范基地项目落地实施,涉及中药材种植1000余亩,中蜂1000余群,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已是“遍地开花”。
不只是产业,打好“业”字牌,就业也是一大板块。
罗浩早年一直在矿山务工,除了打钻不会其他技能。近年来,矿山务工行情越发不好,过完年,罗浩久久没能联系到“活路”,只能待在家里干着急。
“我们这儿有山东那边的工作,你想不想去?”“去呀,能挣到钱我为啥不去。”东安镇社保所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专程到他家宣讲鲁渝协作务工政策,推荐他到临沂市务工,听到这个消息,罗浩立即答应下来,不日就将启程前往山东。
这是东安镇抓实劳动力稳岗就业的一个例证。在推动就业中,东安镇通过实时更新人力资源信息库信息,全面掌握辖区劳动力就业情况,积极组织就业困难人群参与就业技能培训,序时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聘用,不断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为一大批劳动力提供了优质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来源:城口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