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6454|回复: 1

    社区营造是什么?(上)

    [复制链接]

    1935

    主题

    2076

    帖子

    66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05
    发表于 2022-6-3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二十四小时轮班倒,每天只吃泡面,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前,平安的你我他,平安的中关村,离不开中关村医护、政府、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来自返乡青年徐珊的村庄疫情纪实,亦是乡建院中关村社区营造结出的果实。2017年我们在中关村开展了社区营造工作,村庄成立了广场舞队、青壮年志愿者队伍,2019年在我们离开后,村庄自组织了第二届村晚,从维护村晚秩序的志愿者成了保卫家园的使者。

    社区营造,在国内可以理解为社区中村民自组织在基层政府引领和外部专家指导下,形成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目的是培养村庄内生动力,重建村庄主体性。

    “社区营造”近几年来逐渐兴盛,是个听起来新鲜陌生,看起来与建筑营造像是异卵的双胞胎。驻村工作一开始,村民以为我们是设计师,后来发现不是;这群人每天都在搬板凳,还在教小孩子上课,哦,那应该是老师。在村民眼里,我们就像闯入村子里的异形者,参与村委合作社会议、组织社区活动、儿童四点半课堂、钻到大爷大妈家里走访、带着孩子去“拾”垃圾、有时还会与城市里来的人聊些似乎离村民很远却又很近的话语。

    然而,社区营造到底是什么?



    社区营造实践肇始于日本

    从字面意义拆解“社区营造”一词:“社区”一词词源为拉丁语,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时,将community 翻译为“社区”,之后在中文语境中沿用下来;而“营造”指的是建造的过程或行动。合起来“社区营造”,就是指 “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社区生活的共同议题,建立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密不可分联系”[1]的过程。

    谈及社区营造,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日本。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啸,造成日本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日本社会重新省思对大自然的敬畏,促成社区营造全面生活化。由飨庭伸、山崎亮、小泉瑛一合着的《社区营造工作指南创建街区未来的63个工作方式》采访日本从事一线社造工作的规划师、建筑师、政府人员和房地产人员等各行各业人员,详实了社区营造百花齐放的案例故事。

    日本的社区营造已经走过了近50年历程。

    为了走出二战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沉重打击,1950s开始,日本将建设和发展的重心主要放在大都市,导致农村青壮人口大量外流进城市。仅1955-1971这16年间,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从1600多万减少至760万左右[2],紧随其后就是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等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带来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再次波及日本,不仅大型建设项目难以启动,连交通费用也越来越昂贵,国家和个人都不堪重负,大力建设都市的发展模式也遭受质疑[3]。时任大分县知事的平松守彦提出“磁场理论”,认为要平衡城乡发展,就要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才能将年轻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4]。因此在支持乡村发展的人士倡导下,一场“自下而上”的,不依赖大量能源和财政的造村运动在日本乡村展开。

    随着造村运动的发展,最初的产业振兴实践逐渐蔓延生活各个层面,包含景观与环境品质、历史建筑的保存、交通建设、健康与福利举措、生态保育等,发展出以社区为基础的地方振兴模式,后来亦扩大到都会区,伴生出日本的社区营造运动。

    2019年,我参加了由成都社造家公司主办,上海大鱼营造承办的日本基层社区治理与社会创新研学营,来到日本社区营造专家西村幸夫教授参与陪伴的小山村,日本岐阜县谷川町,俗称飞驒谷川。谷川町堪称是日本社区营造的典范,因城市的远见-古川町物语纪录片更为人熟知。观察古川町五十年间的改变,每个变化似乎非常细微,但确实存在着。

    听闻谷川町社区营造协会柳七郎老师介绍,在飞驒谷川当地有句话叫做“破坏老规矩”。老规矩指的是地方的规范,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出于个人因素,而破坏社区好不容易共同制定的准则。不破坏老规矩具体展现在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的三座寺庙,建筑物的材料、颜色与相邻房子协调一致;而古川町盛产林木,也被称为木匠的故乡,木工匠人会在传统建筑房梁制作出匠师们个人风格的云状雕饰,称为云饰斗拱,在古川町共有169种云饰斗拱。因此守护老规矩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保证了对传统累积至今的尊重,也保护了当地心灵手巧的传统工艺。

    然而到了90年代,谷川町车站前的旅馆打算改成高层建筑,过去村子里从没有超过三层楼的建筑物,因此村里议论纷纷。外来的投资者和建筑师,并不想遵守社区的“老规矩”。村民经过一年的时间讨论,制定了“故里景观条例”,在条例中规定,如果要建造高层建筑须征询町公所意见,并且鼓励合乎“老规矩”的建筑风格,若按照飞驒谷川传统建筑工艺盖好的住宅,便能申请房屋建造补助款。

    在社区居民与新住民达成遵守“老规矩”共识的过程中,谷川町的“谷川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每年负责屋台组的在地居民,轮流肩负祭典重责大任,年复一年的祭典中,亲身参与的村民们逐渐凝聚共识,在过程中维护祭典的文化,热心致力于社区事务。参加的人员也不只是当地村民,也加入了许多外地观光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观光客为之着迷的不仅是古川祭,更被古川町内濑户川河道中锦鲤景观所吸引,濑户川宽为1.5米,其中350米的河道流经古川町,然而五十年前古川町不是为了观光而在濑户川放养鲤鱼,而是因为河道污染提醒村民们保护河道整洁。1960s由古川町在地团体捐赠的三千条锦鲤放入濑户川起,村民开始践行对公共环境的维护行动,至今都能看到居民自发维护河道,以及古川町保护锦鲤的自组织,负责清理房屋前的河川,冬天濑户川结冰时,更会集结村民之力将上千尾锦鲤统一放置越冬池,观光客也可以报名做志愿者参与保护锦鲤自组织的行动中。

    若清洁濑户川淤泥与垃圾行动,在村民心中种下社区营造的种子,作为社区营造的起点,那么古川町后期建立的飞驒之匠文化馆,便是社区营造的里程碑。文化馆的建筑物使用在地的木材,由匠师们在没有使用一根钉子的建造技术下搭建而成,在文化馆内展示着古川町的“前世今生”,排列着匠师们制作的屋檐下修饰的徽章-云饰斗拱,象征为每位匠师的名片,展示了在地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也将古川町木材产业、传统技艺结合旅游观光的概念,提升到文化产业。观光客不仅能欣赏木匠展示区的工具,也有儿童游乐区,在游玩中体验传统工艺;村民也能抱持着在文化馆缅怀历史传承的谦卑之心,古川町村民意识到靠自身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环境,也带动了村庄的整体发展。

    1993年古川町获得“日本创造明天的日本协会”颁发的故乡营造大奖。一路见证古川町再造魅力新故乡,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西村幸夫,在《我与都市共学的这条路—献给投身社区营造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总结道,日语的“社区”并不限定于中文的“社区”概念,尤其以平假名标记时,是从更宽广的概念说明「生活场域」之意;日语的“营造”并不单只制造某样东西,也包含了经过漫长时间培育、培养的意思,如中文的培育一词,在日语中仍使用了“营造”来表达培育的概念。因此“营造”一词,不仅指制造硬体、物质上的环境,也包含了爱乡之心、社区共识与在地文化的培育。脱离单一有限的语境之后,社区营造在日本,也正是东亚文明对全球化浪潮与危机的一种回应。


    社区总体营造兴盛于台湾

    因地制宜地,社区营造从日本引进台湾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考和侧重。

    1994年 “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着重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初期以社区空间改造、地方产业振兴和文化艺术活动入手,逐步包含社区参与、社区学习和社区美学的概念,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文化建设来凝聚社区意识、改善社区生活。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曾在他的研究中论述过台湾社区营造的必然之处,“对台湾的政府层面而言,面对1994年后的政治环境,透过社区总体营造政策提供社区资源,收编社区动员、交换地方治理的正当性、建构新的政府与民间关系的一种政策手段”。

    被誉为“台湾社区营造之父”的陈其南认为,社区总体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与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引导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培育公共精神:「就是将一件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因为社区营造触及的内容跟生活一样繁琐,每一环节紧扣着集体决策才是珍贵之处,从而凝聚社区意识;再经过社区自主凝聚的创造力,塑造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在地文化特色,从“人、文、地、产、景”等角度发展贴近社区需求、活化社区资源和壮大社区的内生动力。

    在这些理论和政策支持铺垫,社区营造的实践依旧会面临诸种困难。2010年我跟着返乡青年小梅来到嘉义她的老家推动社造工作,就被在地的大爷大妈指称“头壳坏掉”。

    在台北工作的小梅老家有一个土塘,曾是当地引以为傲的地理景观,不敌发展建设,变成堵塞臭气冲天的河道。小梅返乡时,发现多数人对于生活环境公共区域的脏乱不满意却只能视而不见,遇见社区文化协会杨理事长一拍即合,推动居民大会、争取计划经费。社区开始了化学变化,发挥自力营造的精神,土塘就像社区内的小型公共工程,由小梅、志愿者发起筹措经费、购料、兴建,全程开放居民参与,也让大家发挥各自所长,虽然将自主权交由居民会拉长讨论、磨合的时间,但它所积累的成就感与凝聚力是无法取代的。当村里水泥师傅、装潢师傅“争相”在土塘河道接口处堆砌砖头,孩子们一字排开彩绘土塘,这种场景成为社区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意外地,2011年小梅老家土塘社区营造获得了台湾信义房屋“社区一家”[5]幸福生活种子奖。台湾信义房屋社区一家幸福行动计划是由企业财务资助社区改造计划经费,以及搭建全台社区学习平台,引发居民主动参与改造社区的意愿,并透过社区营造老师指导,社区学习平台中深耕5年的社区作经验传承,以及志愿者等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发现社区发展优势,创造社区自身的价值。不同的奖项代表着社区发展的阶段和对当地投入社区营造工作的肯定。

    2019年信义房屋社区扩大为全民社造行动计划,遍布全台98.9%乡镇市区,55.9%大专院校。经过专家、学者、产官学评审全台递交社区营造成果的报告书,计有2376个社区通过审查获得奖项和品牌传播。随着社会变迁从早期的社区硬件环境,推移到人心互动、自发性投入文化传承,年轻人返乡带动,透过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传播加强宣传影响力,透过社区服务行动,与社区产生连结带动涟漪,牵引更多资源扎根在地永续。

    我的家乡彰化有一个名叫instant 42的艺术空间,由彰化返乡青年艺术家创立,近三年来将自家空间作为艺术教育的实践场所,希望艺术能走进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圈,发挥教养人心的作用,让习以为常的日常景色也可能转化为生活美学的养分。去年由instant 42举办第一届为期两个月的卦山艺术季,链接剧团、乐团、服装设计师和市集主人等在地资源,创办人叶育君记起艺术季现场有20个工作人员,20几个摊友,十几个表演艺术家团队,10位餐桌餐点主厨,40个志愿者团队,过程中千名的民众参与,从开始写计划案申请政府经费和募款,接着跨时半年的筹备和演练,她深感拾获了土地与关爱土地的人的力量。今年卦山艺术季如约而至,从前的参与者变成如今的发起者,旧伙伴承载着在地和各界人士的持续支持与贡献,也有很多新面孔源源不断加入,艺术季也以更多元的样貌链接社会大众,创办人叶育君认为唯一不变的是提供艺术季的参与者最充分的发挥空间与尊重,同时寻找在地文化力的精神。艺术家们将历史古迹变成环境剧场,古迹不再只是了解过往历史的媒介,更是现代链接过去空间展演故事的重要一环。一场由在地居民的素人演出的剧场,先经历过一系列田野调查、阅读工作坊、写作工作坊,挖掘出在地的人文地景故事脉络,在卦山艺术季环境剧场时,素人演员们透过戏剧表达出对古物的思念,累积的情感,以及现代人生活轨迹的努力,更有承先启后的共同记忆。彰化大佛一直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彰化的未来不只有大佛。

    1998年社区大学[6]也在台湾社区营造政策下应运而生,由县市政府主办,并由在地自团体、大专院校经营,强调透过居民共学、学习专业知识与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让在地居民凝聚成一个新的生活共同体。至2015年全台在不同县市成立已建立起82所社区大学,学员人数达37万人。而另外一所由美浓爱乡协进会创办的高雄旗美社区大学,在2012年我担任国际志工期间到访时,也已经遍布高山到平地9个乡镇。

    经过20多年社区营造历程,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政策目标在以公民为社造的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催生有利于社区营造的公共治理模式,发展包括社区大学、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等在内的社区营造支持体系,充分激发民间力量,由下而上开展社区营造。

    2011年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信义房屋合作成立“清华 - 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

    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负责人罗家德教授帮助社区成立自组织自我管理,透过社区营造手法,办社区报、搞儿童活动、搞阿嬷讲故事等,凝聚居民的共同意识,自组织形成后如何让社区居民形成协商机制,建立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靠监督和声誉机制来运转自组织,并在北京大栅栏进行一系列社区营造实践。社区营造一词也随之进入大陆乡村建设视野。

    来源:乡村振兴在行动

    ' }( W2 W, {; F* 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5

    帖子

    17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22
    发表于 2022-6-5 19:5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8 \- g2 R. z- F2 G0 r
    : k/ b! Z) w. @, [& d7 ~
    回复 支持 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QQ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 渝ICP备1801574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