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安镇把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坚持全局谋划、整体推动、以点带面,抢抓农时,特色产业实现“全面开花”。
一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排查问题。采用以社员大会为主,单个击破为辅的工作模式推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逐社动员群众,将群众思想凝聚到发展上来。提前研究分析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及村支两委多次上门解答疑问和顾虑。二是变困难问题为发展机遇,主动解决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劳动力不足,种植面积大,困难矛盾层层凸显。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解决办法,探索出“合作社+家庭农场+社员”的模式,既解决了群众问题,又建立了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三是变干部引领为群众参与,主动解难纾困。为实现最佳时间下种,督促家庭农场抢抓农时,带动劳动力120余人次。为解决有地无人栽种问题,临时组成党员栽种小组,发挥党员带头效应,为不在家的农户栽种,4万珠种苗全部入地。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家庭农场组织群众650人次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一是打造药谷。以“谷口有看点、谷中有药典、谷上有耍点”整体布局,打造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在德安村2社投资60万元,以家庭农场+农户的方式种植五味子200余亩,财政投入资金约14万元,通过种植补贴的方式,发动群众种植独活、大黄、连翘等中药材400余亩。项目实施以来,已带动在家群众就近务工65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0万余元。预计年销售药材30万元以上,后续每年将带动群众通过务工等方式间接增收7万元。二是实施旱改水项目。财政投入资金3.6万元,引进企业种植水稻30余亩,吸引企业计划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旅游步道等配套设施,养殖泥鳅、黄鳝、稻花鱼等水产,预计年收入50万元以上,每年带动群众就近务工3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5万余元,旱改水项目将建成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小型网红打卡地。三是打造蓝莓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蓝莓30余亩,园内套种芍药,结合德安村“千年神枞”,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集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预计吸引游客5000人次,通过周边群众务工、森林人家餐饮住宿等方式间接带动150户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
探索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合作社负责宣传发动,整体规划,垫资购买种苗、肥料,提供技术指导、收购产品服务,按农户销售额10%提取管理费。家庭农场负责外出务工无人看护(家庭无劳动力)地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农户负责苗木除草、施肥、管护,合作社垫付的种苗及肥料资金按照净利润的20%向合作社逐年返还。通过该模式,形成了流转土地收租金、下地务工挣薪金、集体管理收酬金、家庭农场赚现金“一地生四金”的发展模式。
来源:东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