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束发,朴素的衣着,微笑中有种从容和坚韧,散发着质朴而纯粹的美。她就是城口中学教师——艾小红。
艾小红,女,现年35岁,重庆市渝北区人,2010年6月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同年8月考入城口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
“去,一定去!”她与同事番翻商量着家访事宜。驱车一个多小时,再行半小时的崎岖小路,她带着腹中已经四个月的孩子,不顾家人的劝说与担心,开始了又一次的家访。寂静的半山,小院儿里有两三户人家,她找到了本江同学的家。她知道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哥哥高考后就跟着父亲外出了,孩子一个人在家,他也想跟着父亲去打工,父亲有些动摇,孩子离他太远,他似乎有点鞭长莫及。基于这种情况,艾小红怎么能放弃呢?她和本江聊了很久,从生活到学习,从家庭到个人,从现实到未来。旋即,当着孩子的面,她给他父亲打了一通电话:“本江爸爸,孩子才读高一,怎么能放弃呢?他挺聪明的,只要能坚持下去,一定能上本科的,你就劝劝他吧,平时你不好管,我来管……”在父亲的坚持下,本江答应了继续上学。
可是他的精神状态始终不好,艾小红时常关注着他,只要他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一点点进步,她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在艾小红的鼓励中他一点点找到自信,再也没有辍学的念头了。高一结束要选科,虽然他去了其他老师的班级,但他永远铭记着老师的一次次关爱。艾老师的关爱,像一盏灯,帮他找回了人生的航向。
艾小红还是一位谈心高手。学生小何入班时因父母离异患有严重心理疾病,服用治疗性药物已有两年多,甚至有自残倾向。艾小红了解到此情况后,便时刻注意他的心理状况,无数次与小何交心谈心,努力拉近与小何的距离。她还让同学们与小何多接触、多交流,小何渐渐打开心扉融入了班级。通过两年的努力,小何的心理疾病基本痊愈,成功停药,并顺利考取大学本科。当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小何的父亲感激涕零:“艾老师,谢谢你,让我的孩子摆脱了心理疾病,考上了大学。”哽咽的话语,是一位父亲的欣喜与感动,是一个孩子走向阳光的艰难历程的见证,是艾小红笃定的爱。
“妈妈,你今天有没有晚自习?”“妈妈,你今天有没有晚自习?”稚嫩的小奶音是一岁多孩子的口头禅。刚刚学会说话的他,最期盼的是妈妈的陪伴,最害怕妈妈又去上晚自习。
12年来,无数次朝迎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晚送学生平平安安回家;无数次查寝,关心学生衣食住行、洗漱睡眠,为学生操碎了心。自己家里两个小孩却管得甚少,全部心血几乎都用在了学生和学校工作中。
每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于家,心有愧疚;但不辞辛劳,培养了更多的孩子,又心有安慰。
去年,艾小红发现班上的小鹏上课总是没精打采,问他也不言语,只好来一次半夜的突袭,看看这孩子是不是晚上耽误了睡眠。那晚查寝,果然发现小鹏没有按时入睡,第二天在课堂上发现他在玩手机。艾小红和他交流了无数次,发现他已经痴迷于手机了,为了不影响他学习,艾小红决定周一至周五替他保管,可是只要一收他的手机,他便犟在那里:“你收我手机,就是断我的活路,我不读了。”艾小红只好联系远在新疆打工的孩子妈妈,妈妈接到电话便泣不成声,回来和老师一起做他的工作,他改变了一段时间。今年春节,因为禁止他玩手机,他居然动手打了妈妈,妈妈哭着联系了艾小红,艾小红和他交流了很久。
新的学期开始了,艾小红便帮助他制作时间规划表,帮他分析如何突破知识点,并和他约法三章,只要他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达到约定的分数,就允许他周末多玩儿一会儿手机。渐渐地,他对学习感兴趣,摆脱了对手机的依赖,他的精神状态明显好多了。每一次测试完,艾小红都会打电话给他的妈妈,聊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状态。高三毕业,他也如愿以偿考上了本科。他打电话给艾小红:“艾老师,我对不起你……”听着他的忏悔,艾小红不禁眼眶湿润:“小鹏,你用成绩证明了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多少次在夜晚前行,艾老师用无私的爱,点亮了黑夜中的一颗颗小星辰。
2010年8月,艾小红经万源八台山第一次进入城口时,满眼延绵不绝、起伏陡峭的群山,她问了自己一句“城口人吃什么呀?”到城口中学校工作后,她努力适应城口的风土人情和工作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她逐渐感受到城口与主城区教育上的差距,教育资源落后,消息闭塞。为此她立下要为缩短与主城区教学差距贡献一份力量的目标。远离主城、远离亲朋的她,也曾产生过离开城口回归主城的想法,同时也有过回到主城工作的机会,但看着班上孩子们清澈明亮、渴望求知的眼神,她毅然决定扎根山区,坚持奋斗在教育第一线。
12年来,她克服困难,任劳任怨,坚持战斗在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矢志不渝。她还一直揪心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缩短与主城区教学差距的问题。在群众眼中,教师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寒暑假,但在艾小红的眼中,寒暑假却是她加油充电的时间。她充分利用寒暑假,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标大纲,制作了高中生物近五年双向细目表,明确高考考向,研究针对复习性教学方案;制作新课程导学单,推动建立高效课堂。艾小红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课程、买课程、研究课程,主动自发学习其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笔记做了几大本;利用同学圈、朋友圈优势,发现其他学校、其他优秀教育者的优秀教育经验,艾小红便“缠”着他们,学他们的经验。师范学院同学还常常笑骂她是“不择手段”“功利主义”,艾小红却颇为自豪地说:“对!我就是这样功利!我就要为此功利!”就是在这样的钻研劲头下,艾小红带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她所带2022届9班就被城口中学评为了“优秀班集体”,全班一共51人,高考10人上特招线,38人上本科,创造了城口中学普通班上线人数最好成绩。
“做这一件事,就必须做好,孩子们高考可是一辈子的事。”艾小红老师如是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育的路上,艾小红一直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