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子乡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时,创新工作亮点,致力于打造多功能于一体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建立健全监测帮扶工作机制。针对全乡10户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采取“3对1”的帮扶联系机制,由帮扶成员单位县管领导干部、驻村干部、村(社区)干部定点帮扶联系,根据识别为监测对象原因,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切实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清零。建立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包村负责制,重点排查脱贫户、低保户、特困户等低收入群体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问题清零。对各村走访发现问题“日调度”、“日通报”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问题研判,整改销号。
(三)强化技能培训,全力抓好稳岗就业。整合培训资源,切实举办缝纫技能培训。采取“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模式,“靶向式”技能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确保“应培尽培”“愿学皆学”,不断提升群众就业技能水平,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因疫情影响就业困难问题。
(一)党建引领,“人才振兴”筑牢发展之源。抓好学习培训强素质。创办“蓼语话乡”讲读课堂、支书课堂、青年课堂、乡村课堂“四大课堂”,宣讲新思想、分享经典案例,做好乡村两级换届“后半篇文章”,做好人才保障。优化队伍结构强本领。始终把年轻干部培养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年轻干部搭舞台、压担子,实现村(社区)干部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的目标。抓实考核跟踪强落实。不定期督导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严格落实干部考核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先评优和绩效奖励挂钩,形成乡村两级干部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二)综合施策,“三业融合”夯实发展之基。合理规划布局特色产业。综合运用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市场主导等手段,结合“两种两养”,立足“一村一品”,在全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深化“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村(社区)干部和返乡青年带头发展产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与农户双效益。通过务工、青储饲料生产等方式,带动周边就近务工增收。
(三)突出亮点,“农旅融合”走好发展之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坚持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以“+生态”的思路谋划产业,以冷水鱼为基础,建设集悠闲垂钓、鱼宴美食、稻花梯田、亲水乐园提升等项目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以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种植有机稻米,建设稻虾共生、稻鱼共生,鱼藕共生,打造梨坪油菜花海,建成有机绿色田园观光旅游产业。以绿色项目开发为动能。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持之以恒抓好人居环境整治,落实生态补助补偿和退耕还林直补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蓼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