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一场热浪席卷重庆。这样的天气,让生猪养殖户胥纪平有些紧张,他必须要拿出比平时更多的精力去照料养殖场里的300多头生猪。
喂猪的饲料以在高山上种植的玉米、蔬菜、红薯藤等为主,养足10个月以上,生猪才能出栏。
如今,养殖场年利润已经超过20万元,养殖场效益好,靠的不仅是认真,还有自繁饲养的生猪良种。当地养殖的大多是以本地土猪品种为母本,杜洛克公猪为父本杂交出的内三元猪。
城口县的生猪养殖业与老腊肉产业相辅相成,生猪品种、饲料品类、饲养时间,都是基于制作腊肉所需的肉质而确立。
在城口,老腊肉是一个年销量超过3800吨,年产值达到3.5亿元的大产业。
因为饲养时间长,又以青饲料喂养为主,因此脂肪比例相较一般的家猪更低,瘦肉的颜色更深,猪肉质地紧致,弹性十足,这为做出优质的老腊肉奠定了基础。
重庆人做腊肉,大多会加入白酒进行腌制,而在赵友安传承的制作技艺里,则是用药酒替代了白酒,这样就能给腊肉增加更多的营养成分。
在这间工厂里,共有20间腊肉房,在春夏秋三季,每天最多能产出3吨腊肉,而到了冬季,日出货量能达到6吨以上。
城口人管做腊肉叫“炕”而不叫“熏”,这是因为做腊肉更多利用木柴燃烧的温度,而不是以烟熏而成。
城口县山高谷深,冬季气温较低,传统民居里通常会有取暖的火坑。
当地百姓用竹棍在房屋内搭起阁楼,在阁楼中挂上腊肉。日常取暖时,热气透过缝隙到达阁楼,日积月累下,腊肉便炕制而成。
当地的老腊肉产业,起步于赵友安的父亲赵孝春当上村生产队队长的1976年。
为帮助村民脱贫,赵孝春带领大家种粮、喂猪,并在猪肉价格下跌的年代转换思维,基于传统民俗,将城口老腊肉推向了市场。
如今,儿子赵友安挑起了大梁,又借助电商,开发出腊肉小零食等新产品。
一向喜欢重油重辣的重庆城口人,最爱的腊肉吃法却是原味儿。水煮一个小时,出锅后趁热切成4毫米左右厚度的大肉片,就可以上桌了。
在城口,老腊肉的吃法五花八门。将腊肉切丁,加入胡萝卜等时蔬拌成的糯米饭,是餐桌上深受食客青睐的特色主食。
而将腊五花肉与当地农家晒制的小土豆干配伍,更是一道乡土气息浓郁的佳肴。
除了这些常见的乡厨美味之外,城口老腊肉还有一个“隐藏版”吃法,是要在厨房隔壁的炕房里来烹制的,这也是农家乐经营者范成荣的招牌菜。
食材以腊猪脚和本地笋干为主,烹具则是火坑上的这一口生铁锅。
陈皮和辣椒,给菜肴增加了清香和辛爽,慢慢炖煮两个小时,让肉香融入整锅汤水。
目前,老腊肉作为城口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已培养获得认证的腊肉生产企业及作坊共计43家,带动两万多户农民走上了生财路。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9月26日19:00播出的《生财有道》。
来源:央视财经、掌上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