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经各乡镇(街道)和部门推荐、资格审核、综合评定,专管“闲事”的“夕阳红”志愿服务者郑庆国、热心公益、爱路护路的花甲老人唐天录、30年如一日践行诺言守护烈士英魂的守墓人桂真秀等10位身边好人登上2022年第三季度“城口好人榜”。他们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时代新风、引领文明风尚,凝聚着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 唐天录,男,68岁,鸡鸣乡双坪村村民。鸡鸣乡场镇道路因过往重车较多,路面严重受损,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唐天录想到,我得做点什么。于是从2018年初开始,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补路之旅,一辆胶轮车、一把铁锹、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个花甲老人成了场镇5公里沿线的常客,走走停停,看到哪里路面破损,便从附近运来石头、泥沙,用自带的简易工具将路面补平,清理排水沟的杂草、垃圾。每逢汛期,他更是“坚守岗位,从不缺席”,看见落石就搬,看见安全隐患就设置临时警示标志,然后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情况。四年来,他用坏了3把铁锹、更换了6组轮胎、磨破了不知多少双手套,满手的老茧和伤疤见证了他默默无闻的付出。“在我们面前也有许多‘山’,总要有人去‘挖’,只要我还能动,我都会坚定地干下去。”唐天录说。 (推荐单位:鸡鸣乡)
郑庆国,男,59岁,高观镇高观社区居民。近60岁的郑庆国是高观镇的一名护渔人员,临近退休的他,决定为社区多做一点事情。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逐户走访,挨家劝说,动员社区退休干部、居家老人参与志愿服务,今年2月,他向社区提出申请,组建了一支28人且平均年龄在68岁的志愿服务队,他任队长。为规范队员行为,不帮倒忙,他牵头制定了《高观镇“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工作制度》,定期组织队员培训、学习。他们是“宣传员”,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他们是“管理员”,调解矛盾纠纷、劝导文明;他们是“抗疫勇士”,值守站点卡口、当好守门人。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都能听到郑庆国和队员们的吆喝声。“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成立半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30余次,处理矛盾纠纷10余起,服务群众850余人。他用实际行动,引领着更多人投身到志愿服务中,一起奉献光和热。2022年3月,城口新闻网以《专管“闲事”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为题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推荐单位:高观镇) 杜有刚,男,49岁,龙田乡四湾村村民。7月17日,杜有刚在河边乘凉,当时河边除对岸有两名小女孩外便无其他人,大约过了几分钟,杜有刚看到对面的两个女孩儿其中一个没了踪影,另一个则只剩一只手浮在水面。危急时刻,杜有刚来不及多想,连身上的衣服都没脱掉,便一头扎进水里,拼命地向溺水的女孩游去,拼尽全力将2名小女孩营救上岸,挽救了2条年轻的生命。2022年7月,城口发布以《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龙田乡四湾村村民勇救落水儿童》为题,对杜有刚的英雄壮举进行了宣传报道。 (推荐单位:龙田乡) 桂真秀,女,59岁,双河乡店坪村村民。1984年,桂真秀嫁到黄家,便和丈夫一起管护着黄巨林烈士的陵墓。1992年农历正月,父亲黄巨成在弥留之际给桂真秀留下了“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要替我看护好巨林的墓,不能断了烟火”的托付。1997年,桂真秀与丈夫离婚,之后丈夫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守墓就成了她一个人的事。1998年,受特大洪水影响,烈士墓受损严重,她变卖了家里的年猪,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30年间,她不记得修缮了烈士墓多少次,“反正垮了又修,垮了又修,只要墓在,堂叔的精神就在。”30年来,桂真秀一直牢记父亲的嘱托,几十年如一日地管护着烈士墓,弘扬烈士革命精神,传承正能量。2022年8月,法制日报、人民日报分别以《重庆城口:一件公益诉讼案背后的温暖故事》《城口:让守护英烈者受保护,一件公益诉讼案牵出的温暖故事》为题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推荐单位:双河乡) 刘丽霞,女,汉族,30岁,中共党员,咸宜镇咸宜村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9月,她主动请战,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头扎进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开州区大进镇脱贫攻坚主战场,她与镇村干部一起,向贫困宣战,和乡亲们一起向着幸福出发,跑出大进镇脱贫致富加速度,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完全胜利。2021年4月,她又主动请战到只有一山之隔的城口县咸宜镇咸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再出发,驻村期间她用汗水浇灌乡村,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路,她入户走访、市场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培训,从研究凝聚态物理博士变身“田秀才”,硬是在黄土地里种出了亩产值可达2万元的黑土豆。她千方百计拓宽乡亲们致富增收渠道,在乡村发展“富连网”经济,自己当起带货主播,把乡亲们的土特产卖成网红货。2022年6月,人民网、新华社等十余家媒体分别以《城口县咸宜镇:让“土蛋蛋”成为“金蛋蛋”》《村里来了个会种地的博士》为题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推荐单位:咸宜镇) 谢凤,男,35岁,中共党员,现役军人。2003年,谢凤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入伍19年来,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自学理论教材,弥补专业知识空白,考取3类高级技能证书,精通20多种特战技能,适应了新质战斗力转型需要,实现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蜕变。2016年,他带队参加巴西“第二届国际丛林巡逻比赛”,与11个国家17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斩获团体第一、个人泅渡冠军。2021年,他代表国家参加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战胜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选手,斩获“最佳狙击手”称号。2013年至2021年间,面对父亲、岳父先后罹患癌症,爱人在家待业的困境,他多次谢绝地方多家公司高薪聘请,用实际行动坚守当初“多少钱都不如这身军装”的铮铮诺言。入伍19年,他参加战区级以上比武20余次,23次夺得团体或个人第一,先后被表彰为优秀士官、“三学”先进个人、百名好班长、“强军标兵”、优秀士官标兵、“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全军“四有”优秀个人标兵。使命在肩,步履向前,他以实际行动展示着新时代军人的风采。 (推荐单位:县人武部、高观镇) 向守宪,男,50岁,沿河乡迎红村村民。2001年,向守宪的兄嫂接连因病离世,留下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大的5岁,小的才2岁。因向守宪从小体弱多病,又要抚养年迈的母亲,两个姐姐便与向守宪商量轮流抚养孩子,可向守宪觉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利,望着两个孩子可怜的样子,未婚的他咬咬牙,决定独自抚养两个侄女。在农村,30岁理应早已成家,但是他却一次次拒绝了亲邻的介绍,贫困的家庭现状杜绝了他成家的心思,因要照顾家里,出不了远门,他只得起早贪黑,喂点牲口、采挖药材、卖点小菜成了4口之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但这样的收入并不稳定,逢干旱暴雨便会给这脆弱的家庭致命一击,他便常跋涉两个小时的山路,干点苦力活来填补家用。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0年。久而久之,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年仅50的他显得衰老异常。好在,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大侄女已参加工作,小侄女也顺利考上了大学,他的担子终于可以稍稍卸下了。他虽不是父亲,但却很好地胜任了“父亲”这个角色,用他瘦弱的身体撑起了侄女的一片天。 (推荐单位:沿河乡) 甘业洪,男,49岁,周溪乡双龙村村民。由于家庭的羁绊,甘业洪前半辈子基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一年收成仅能满足7口之家的基本温饱,日子过得紧巴巴、捉襟见肘。2015年,他赶上了脱贫攻坚的快车,开始了养猪“生涯”,刚开始时,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刚买回的猪崽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还是一头接一头死去,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参加了生猪养殖培训,熟练掌握了圈舍修建、种猪选购、科学饲养等养殖技术。从此,他家的生猪从入栏到出栏,再没有出现过死亡。猪养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以前我不敢接他们一起,那样他们会过得更苦,现在日子变好了,我想把他们接到一起照顾。”2017年,他找到政府申请赡养管护五保户甘先玉、甘先国和残疾人甘业强。自此,他便成了10口之家的家长,“我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照顾好5个老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老人们能幸福地安度晚年”。6年来,他和妻子始终耐心细致地照料着5个老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 (推荐单位:周溪乡) 付成银,网名付小厨,女,33岁,北屏乡电商带头人。2020年,在外工作10余年的付成银决意辞职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做一名绿水青山中的新农人。依托城口的良好自然生态、独特的大巴山地域生活、城口老腊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招牌名片,结合在外的工作经验,她独自一人在北屏乡松柏村创办了重庆允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问山电商助农工作室。在创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家乡群众,免费提供技术、亲自指导培训,带着家乡群众一同发展。三年来,她与村集体建立协作机制,搭建了“农业企业+电商自媒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农产品销售营业收入300余万元,带动200余名群众通过销售土特产增收,开发就业岗位6个,帮助6名妇女实现就近稳定就业。2022年2月,城口电视台以《电商达人付成银:助力“土味”农产品“云端”销售》为题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推荐单位:北屏乡) 朱宗明,男,52岁,修齐镇香坪村村民。2013年,朱宗明在外务工时发生意外,胸部大面积挫伤,同时失去了3根手指。失去手指的他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接受不了自己变为“废人”,终日郁郁寡欢。他这个主心骨倒下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体弱多病的妻子身上,儿女要读书,家里要开支,老年人要照顾,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落千丈,2014年,他家被评为了建卡贫困户。贫困户的“帽子”顶在头上,妻子的身体因过度劳累越发单薄,本该上学的孩子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看着这一切,朱宗明感觉脸上火辣辣的生疼,他告诉自己,“一个男人,不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家庭的负担。”但伤残的他外出务工无处可去,他便和妻子商量,开启了“男主内女主外”的模式,他在家发展产业,妻子外出务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家的生活逐步好了起来,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如今,朱宗明一人在家养了70余桶中蜂、50余只鸡、种植中药材5亩,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也越来越好。他以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守护着家,用残缺的双手创造着幸福。 (推荐单位:修齐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