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2021年以来,新岭村一直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与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确保工作体系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突出“常监测”,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对全村所有农户的收入支出情况和生活状况实行网格化监测、特别是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进行实时摸排,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散居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在实行动态管理上做到每周走访询问、每月进行集中研判分析上报制度,及时发现有返贫致贫风险户并保证能按程序纳入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范围。截止目前我村对1户脱贫不稳定户、1户边缘易致贫户、1户突发严重困难户都制定了相应的务工就业、产业增收、结队帮扶等相关措施,使其收入能“稳得住”。突出“稳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产业补助行动实施,全村共分三批发放产业补助110094元。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及危旧房改造工程,全村所有农户住房安全无隐患。在医疗保障上,全村医保参保率为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针对村上尘肺病人较多的实际情况,积极联系相关基金会救助帮扶34人。教育保障方面,适龄学生辍学率为0,脱贫户在校学生生活补助及职业中学“雨露计划”做到应纳尽纳。饮水安全方面,强化动态排查、实施水利项目,安全饮水保障率为100%。突出“长链接”,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增收渠道。一是通过土地直接流转,集中发展红妃樱桃产业园50亩,带动周边监测对象2户已脱贫户10户一般农户20户就近务工就业增收。2022年红妃樱桃产业增收3万元。2022年结合县水利局帮扶项目,在原有樱桃基地基础上延伸车厘子及蓝莓配套采摘园40余亩,为村上后续打造沿湖生态观光采摘长廊、生态观光、休闲垂钓、民宿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利用巴山湖这一名片资源与库区七个集体经济组织探索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养鱼专业合作社,通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各村派驻日常监事。2022年巴山湖库区养鱼专业合作社收入 210 万元,入股的库区七个村预计平均增收30万元。下一步村两委将积极地与合作社内其他兄弟村社探索“巴山湖生态鱼”品牌打造及包含鱼肉制品、休闲零食等在内的渔业资源产业延伸方案。努力探索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增收龙头、村民务工就业创收为龙身的“湖畔”发展模式。突出“重党建”,续写高质量衔接新篇章。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坚强堡垒。新岭村一直坚持在“有效衔接”上下功夫,坚持以振兴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凝聚党员队伍战斗力、开拓党员队伍眼界作为引领发展的先决条件。2022年以来新岭村党支部与水利部监督司等党组织连学联建1次、县水利局党支部共建1次、镇外村支部连学联建2次、镇内村支部共建3次。通过支部的连线联建,不仅仅将支部党员的格局观打开了,也让支部党员同志看到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核心凝聚力不够强劲、乡村治理效果不够理想、致富领头雁效果不够明显等差距。通过联学联建及异地交流学习的方式,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个重要引擎动力更加强劲。突出“形、实、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新岭村结合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和打造沿湖岸生态观光、休闲垂钓,沿公路带特色水果、微小型家庭农场、家庭果蔬基地,上山为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的立体山地湖畔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农渔药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目前新岭村已经完成小果园建设3处、微小型家庭农场12户、农家乐4户、休闲垂钓微型服务站3个。同时在努力构建美丽乡村、平安乡村和文明乡村上下功夫,健全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巴山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提振人民群众精气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