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周溪冷米,源溯清代,世代栽培,底蕴悠长。冷水灌溉,浸苗润秧,其植,细作精耕,德滋厚襄;其质,微硒弱碱,沙黄混壤;其颜,珠圆玉润,溢油生光;其味,绵软酥糯,口齿留香。实可谓:享天地之厚馈,泽被生民;集山川之灵气,誉享四方。”这是周溪乡《冷水米赋》中的一个片段,生动形象描述了周溪大米的来源与栽种、品质、口味等特性,也让这一“金字招牌”更为大众所知。米生于田,田为稻基。近年来,周溪乡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本地居民历史悠久的种稻传统,依托“旱改水”等项目,以“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为工作指导,修复、改造、开垦出了数百亩优质稻田,主动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粮食产能,着力打造安全、健康的“周溪冷水米”城口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水生农作物种植效益,为全县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呈现出一幅“小小一粒米,今成致富宝。田满黄金稻,山民开怀笑”的稻香画卷。“天有巴掌大,路有巴掌宽,巴掌磨起泡,只得肚子饱,巴掌磨出茧,灰头又土脸。”一首“巴掌歌”,道不尽当年周溪人的辛酸。周溪风光秀丽,但祖祖辈辈的周溪人只能“靠山吃山”,这块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被层层大山束缚,“地无三尺平,人仅三分地”的描述含有夸张成分,但也道出了周溪土地稀少、耕种条件恶劣的窘境。不甘于在困境中守望,周溪乡利用“旱改水”等项目,改造田地,栽种高效高产农作物,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的把“吃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白庙子冷水米基地就是其中之一。白庙子冷水米基地位于周溪乡双龙村白庙子,面积126亩,虽然只有100多亩田,却得来不易,每一块都撒满了周溪人的汗水。这块田在去年新实施“旱改水”改造。2010年前后,由于皆是沿山势而蜿蜒向上的梯田,加上沟渠年久失修,水源减少,村民们纷纷将原有水田“起旱”,栽种上了玉米、红薯、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一亩田也不过产几百斤作物,收益更是微不足道,再加上后来部分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很多田由此而荒废。“这么好的田,拿来种苞谷洋芋,还有那么多荒起,太可惜了。”祖祖辈辈居住在双龙村的王明强说,在政府宣传“旱改水”时,他第一个举了手,因为他知道,这些田改过来就是水肥土厚的好稻田。“我想吃自己种的米。”修堰渠、砌堡坎、筑田坎,在施工队和当地村民的通力合作下,不到一个月,满坡旱地就被改造成了优质水田,望着自家蓄满水的田,王明强被晒得黝黑的大脸上笑出了褶子。不只是白庙子,柯家坪、陈家坪……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如今,周溪乡每个村都有属于周溪冷水米的“一块田”。说起周溪冷水米,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想起柯家坪。市场上,有过购买冷水米经验的的市民大多都会问上一句“这是不是大榜村柯家坪田里的米唷。”这样的名声和群众的信赖,源自于精心的栽植和管护。土生土长的大榜村民向绍明就是冷水米的“守护人”之一。今年7月以来,连续的高温酷暑天气为稻田供水带来了压力,负责柯家坪100余亩稻田管护的向绍明因此没有一丝空闲,每天都在田坎和水沟转悠,为满田的稻谷“喝”上水四处奔波。壮实的汉子早已被阳光晒得黝黑,沾上汗水更是“闪闪发光”。“我们每天都要去河沟察看水源,疏通管道后马上赶到田里打开接头给田里灌水。”正在忙着打开水管的向绍明说道,现在正是稻谷成熟的关键期,守好水至关重要,只要有水,今年绝对能取得丰收。在向绍明灌水的同时,双龙村村民陈文学夫妇也顶着烈日走进了自家位于白庙子冷水米基地中部的稻田。他们刚吃过午饭,带着大号茶杯,从上午拔过的缺口开始,一株株的拔起了野草。“‘旱改水’改了后,我就在自家的6亩田里全部栽上了秧子。”他说,自家的稻谷都是生态种植,没有用过化肥和农药,所以需要除草,这次除草是收获前的最后一次,国庆前后就能收谷了,今年长势不错,至少也有4000来斤。向绍明、陈文学不是个例,同他们一样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在周溪乡的每一块稻田中都能看见。他们这“一群人”都在为了今年的丰收而努力。一粒米很小,但每一粒米都是粮食安全的计数单位。为了提升稻谷产量和品质,周溪乡一直在努力。近年来,在县、乡两级共同努力下,周溪乡村村社社的道路得到改善,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运输难题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灌溉水渠,为发展水稻产业,乡里修建了数条沟渠,引进了充足的水源,在大渠的周边,无数的小渠延伸进各家各户的田中,种稻人守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周溪冷水米走向了市场,更推动了产业发展。周溪乡将水稻产业作为重点项目,先后在大榜、青坪、双龙三个村打造了有机水稻基地,奠定了产量的基础。提升品质也至关重要,周溪乡因地制宜选取黑米、红花米、“渝香203号”等优质米种,采用稻鸭共育、生物除草、灭蚊灯除虫、施用农家肥等方式种植,不用化肥农药,无污染无公害,冷水米以色亮、质润、味香而广为人知。质量上乘的周溪冷水米,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销量逐年增加,越卖越好,村民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耕种轻松了,水充足了,市场打开了,钱也挣到了,村民们种水稻的热情也就有了,更多的旱田正在被改造成稻田。正如《冷水米赋》所言,未来的周溪,必将打造出“春回溪涧水暖育谷秧;夏来稻田微雨蛙声长;秋分稻浪滚滚泛金黄;冬至米香悠悠浸八荒。”的四季产业胜景。而每一粒“周溪冷水米”,都将为全县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