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四个方面,整治污水“三排”、河道“三乱”,实施“十年禁渔”,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改)建污水管网约115.16公里,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340天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 11 年保持全市十个重点功能区首位。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在全市率先推行路长制。抓好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86.2%。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在持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推动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开展崖柏的种子繁殖和扦插繁育技术试验,崖柏插穗生根率达80%,移栽成活率达 95%,崖柏移栽种植数量已经突破800 亩,崖柏的种质危机得到极大缓解。加快对全县种质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完善优质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工程,逐步建立大巴山种质资源基因库,并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生态产业。编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系统工程规划》,修订《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损害补偿、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保护大巴山生物多样性。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94.9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60.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EI)连续十一年位列全市十个考核区县第一。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路主干道沿线景观绿化和空窗区补绿,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县森林面积35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6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5%,两项指标均为全市第一。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矿山恢复与复垦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5平方公里,矿山恢复治理35.12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