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城口县沿河乡在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的同时,还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推行党建引领“大网格+小院落”管理,实现了“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格、了事在院落”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冬日里的传统村落格外有一番韵味。城口县乡村振兴局供图 华龙网发 院落长用“三步走”理清家务事 一方传统农村院落,不仅承载着家长里短,蕴含着浓浓乡情,更讲述着岁月故事。 沿河乡红岩村王家老房子院落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以往,这里的住户均姓王,后来部分房子卖给了山上搬下来的外姓村民。然而王姓村民与新迁来的外姓村民相处并不融洽,经常因土地界限等问题引发矛盾纠纷,这也导致这个院落成为乡里难啃的“硬骨头”。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想到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内部自己解决‘家务事’。”沿河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全乡大网格管理的基础上,该乡根据6个村村民居住情况,以20-40户不等划为若干个小院落,由村民自行选出有公心、有责任、有威信的人作为院长,实现村民自我管理。 于是,一直走南闯北开大货车的王仕海就被选为王家老房子院落的院长。 王仕海与堂兄弟一共7户人家合建了一栋5层高的楼,其中一楼的近400平方米大厅为7家人合用。 当上院长的王仕海心里有盏明灯——一个院落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当家人公平公正公道,再大的结都能解得开。 于是,他巧妙地实施了“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说服兄弟们将自家房子一楼大厅贡献出来,并出资打造了阅读区、运动区、议事厅,免费供院子里的住户使用;第二步以情动人做服务,及时为院子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安心赚钱;第三步通过活动和谐邻里关系,他号召成立腰鼓队、同做“年宴”、承办“村晚”等,渐渐融化邻里心间的坚冰。
青山环抱下的沿河乡。城口县乡村振兴局供图 华龙网发 “1+6+66”群众说事处 畅通民意诉求解决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 ,为我们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作为留守妇女,我觉得夏布这个手艺还是要学好,我建议还是要畅通销售渠道。” “最近我们村卫生还是搞得好,房前屋后都漂漂亮亮的。” …… 走进沿河乡的各个说事处,各类讨论声不绝于耳。 为让群众说事有去处,沿河乡建立了依托乡公共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院落,设立“1+6+66”群众说事处,畅通民意诉求解决渠道。他们广泛收集民意诉求1100余件,做到“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格、了事在院落”。 “我们建立了‘群众说事,干部答题’的工作机制,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社会治理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沿河乡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建立说事阵地,他们还充分发挥改非干部、社区矫正员、乡贤、退休干部、院落长等志愿服务作用并将他们聘为“解说员”,让群众遇到问题在乡、村、院落三级“群众说事处”就近直接反映,一线快速办理,处理群众大情小事共420余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10余件,切实解民忧暖民心,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为暖心事、顺心事、舒心事。 此外,沿河乡还设立1个“群众说事监督室”,充分发挥1名改非干部和乡贤的志愿服务作用,对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的办事态度和办理情况进行督办回访,推动矛盾问题在一线得到有效解决,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群众反映的事情监督有结果。 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沿河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和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来源:华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