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2月2日,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为2023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庆“三农”工作定调,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并且明确,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2月3日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委主任会议紧扣“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贡献重庆力量”,对今年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安排,事关“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钱袋子”,一共涉及八大方面。 全市乡村振兴局长会议也即将召开,必将为新一年的“三农”工作谋篇布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重庆“三农”工作新局面如何开创?怎样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现重庆担当、作出重庆贡献?上游新闻·裕农朋友圈联动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共同策划推出“重庆力量——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系列访谈”,邀请全市区县农业农村委(乡村振兴局)一把手来谈行动、说计划。 一主两辅多支撑 城口扎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人物简介:王超 城口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城口县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农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出了“一主两辅多支撑”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那么,具体如何抓发展、促振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就此专访了城口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超。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腹心地带,生态环境好,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900多种,森林覆盖率72.8%,35.2%的国土面积属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了大量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城口县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把城口老腊肉作为乡村振兴的举旗产业,推动“两种两养”主导产业提档提质,构建起“一主、两辅、多支撑”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城口县厚坪乡龙盘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王超介绍,“一主”为城口老腊肉,“两辅”为中药材与山地鸡,“多支撑”指食用菌、茶叶、核桃、板栗等区域特色产品、资源禀赋,已构建起了“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的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格局。 王超表示,目前,城口老腊肉年销量达8000吨,年产值突破8亿元,每年带动1.5万余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而且中药材在地面积已达到36万亩,城口山地鸡饲养量达405.5万只,还有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300余亩,茶叶种植面积超1.8万亩。 ▲城口县的老腊肉加工企业
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城口县将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摆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切实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好稳岗就业巩固行动,巩固住“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成果,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深化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把60%以上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做优“一主两辅多支撑”特色产业,推动城口老腊肉“再出发”,推进城口山地鸡、中药材等全产业链条升级,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打造“大巴山硒谷”“大巴山药谷”和“大巴山碳谷”。 三是始终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有效举措。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推广“三制一化”乡村治理,分期分类、“点、线、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城口版的“富春山居图”。同时,全力打造修齐至高观“巴山风光带、任河美学村”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示范片,力争全年完成4个市级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和1个国家美丽宜居乡村。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王超说,城口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县。 来源:上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