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经各乡镇(街道)和部门推荐、资格审核、综合评定,白衣作征衣、为生命逆行的战“疫”先锋孟於华;按下求学暂停键、留守乡村支教的高材生余盟等12位(组)身边好人登上2022年第四季度“城口好人榜”。他们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口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凌付菊,女,52岁,蓼子乡新开村村民。凌付菊的两位邻居石代均和石代彬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石代均是散居五保户,石代彬的孩子在外务工,两个老人常年独居在家,凌付菊则帮着两位老人做点家务。自2016年起,两位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凌付菊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从吃喝拉撒,到看病买药,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两位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对两位老人悉心照顾。农闲时分,还能经常看到他和两位老人拉家常,陪两位老人晒太阳。在邻里眼中,凌付菊依然成了两位老人的干女儿。6年来,她既当儿子又当女儿,照顾着两位独居老人的生活,温暖着两位老人空寂的心灵。她爱心坚守6年,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3个小家,她的善举不仅感动了被照顾的老人,也影响和带动了身边人。 (推荐单位:蓼子乡)
陈存贵,男,78岁,中共党员,左岚乡左岸村村民。入党50余年,一直对党忠诚、甘于奉献。在左岸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家庭条件较差的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诉说任何困难,相反,还总是经常帮助邻居解决困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总是慷慨解囊。2008年汶川地震,他拖着病体徒步7公里到村办公室捐款500元。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他又主动捐款1000元。2022年11月,城口疫情严重时,他又捐出了仅有的1000元。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靠着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坚持义务护路25年,在他的维护下,村民出山的必经之路始终平整干净。50年来,尽管年事已高,又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他仍坚持每月徒步7公里到党支部交党费,从未间断。他说:“国家养育了我,在国家困难时站出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应尽之责。在还能动的时候,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终止不停顿……” (推荐单位:左岚乡)
杜友兴,男,59岁,中共党员,坪坝镇丰田小学教师。1982年,师范毕业的杜友兴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初为人师时,4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就占了80%,他常常是又当爹又当妈,除了教课,还要生火做饭。40年里,他与妻子二人撑起了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两人合作分工,妻子负责幼儿园学生,他负责一至六年级阶段的教学任务。每个工作日,他都会跑步到村口,沿途呵护学生安全上下学。对留守儿童,他经常同他们谈心,用手机给他们拍照,用微信、视频让孩子们和远在千里的父母连线。同时他还认真研发新型课程,自学运用电子课件,丰富各年龄阶段的感知理解。在他和妻子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双双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教了40年的书,他累计培养出了653名学生,让孩子们相继走出了大山。他说:“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一生就选择这一次,下辈子我还做教师。” (推荐单位:坪坝镇)
孟於华,男,43岁,中共党员,城口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2020年,城口县发生第一例新冠肺炎疫情,他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牵头定制“私人定制”医疗方案,随即成立医院党员志愿服务队负责发热门诊和医学观察病房的患者医治、家属安抚、病房协调和患者转院等高风险操作。在抗疫前线3年多的时间里,他随时处于临战状态,总是第一个和有疑似症状的患者“零距离”接触,钉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疫情放开后,他昼夜不息救治感染病人。12月25日,他累倒在病房里,检查时已是“白肺”,他成了县人民医院第一个住进临时ICU的医护人员,经过10多天的治疗才脱离危险。身体稍微缓解,他又戴上血氧检测仪站上了医护岗位,并以自己的生死经验参与救治病人,看到康复病人,他常打趣的说“总算没白肺”。他以生命的终极体验映衬了当初“白肺我一人、健康千万家”的谶语,用默默的付出诠释着忠诚与奉献,用笃定的“逆行”奔赴,守护着万家灯火。 (推荐单位:县卫生健康委)
余盟,男,23岁,中共党员,仡佬族,贵州遵义人,沿河乡完全小学支教老师。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余盟考取了另一所985高校研究生。同年本该去攻读研究生的余盟,却选择保留学籍一年,来到城口县沿河乡完全小学,担任一年级全科老师、班主任兼生活老师。他班上的学生,70%是留守儿童,50%是贫困学生,30%生活在单亲家庭,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持久的关爱。于是,他每周自掏腰包给全班发牛奶,送女孩发夹,送男孩鞋子,开展知识闯关激励学生,制作各类美食关爱学生,发起彩纸计划走近学生,坚持辅导绝不放弃学生。第一学期结束,班上的10个学生中有8个期末考试拿到了全A的成绩,全校前五名中有三名都在余盟班上,其中还有学生考到了全校第一名。“谢谢您,我的老师,虽然一周之后就再也见不到您了,但是我已经长大了,感谢您做我们的老师。”2022年6月,一年支教期满,本该继续踏上求学之路的余盟,在看到学生作业本后歪歪扭扭地留言,他决定,再休学一年,继续留在这所小学支教。“哪怕只有一年,我也想再多陪陪他们。”2022年8月,重庆日报、光明网等数十家媒体以《考研上岸985高校,他却留在重庆城口乡村一年又一年》《全村最年轻的全科老师兼任掌勺大厨》等为题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推荐单位:沿河乡)
彭娟,女,24岁,西部计划志愿者。2021年7月,大学毕业的彭娟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一年的志愿服务里,她从青春活泼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丝不苟的“家庭老师”,从事事请教的“娟娟同志”变成了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她累计家访50余次,足迹遍布全乡5个村(社区),并依托“青少年之家”,辅导学生做作业、玩游戏,践行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支教誓言。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她希望自己能像鱼儿一样,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传递到河鱼乡的每个角落、每个群体。她设计了“小鱼儿”虚拟形象,撰写了“小鱼儿致父老乡亲们一封信”系列,用活泼、可爱、亲近的形象和语言,传递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爱。2022年11月,彭娟父亲因意外去世,正在奔丧途中的她得知城口突发新冠疫情,赶不上看父亲最后一眼,她毅然折返,第一时间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她能吃苦、敢担当,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青年人该有的样子。 (推荐单位:河鱼乡)
张兵,男,44岁,龙田乡联丰村村民。2012年,张强富在河北矿山务工时遭遇矿山垮塌,导致其腰部以下瘫痪,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那时,张强富家中只有年迈且智力不全的母亲,在他孤苦无依时,家住陕西省岚皋县的张兵夫妇赶赴河北,将他接回其城口家中进行照顾,这一照顾便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张兵夫妻对张强富的照顾无微不至。为他更换纸尿裤、尿垫,为他换洗裤子、擦拭身体。一年四季,张强富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卧室也被收拾得特别整洁。张兵还在院子里搭建了一处简易康复中心,每天扶着张强富进行康复锻炼,为他按摩。为方便张强富自己推着轮椅走动,张兵在进屋的阶梯处铺设了无障碍通道。在张兵的悉心照料下,张强富也逐渐从阴霾中走了出来。“这是一份责任,我一旦承担下来,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张兵用十年坚持诠释兄弟情深,演绎着人间大爱。2022年8月,城口县融媒体中心以《堂兄举家搬迁照顾瘫痪堂弟,十年如一日成邻里佳话》为题进行了报道。 (推荐单位:龙田乡)
王忠连,女,75岁,高燕镇长田村村民。1998年,王忠连的丈夫覃大兴因突发中风及脑梗从此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她将责任田转包给别人;为了帮助丈夫排解郁闷的心情,她学会了下象棋;为了丈夫早日康复,她还向医生讨学了一套抚摸、按摩、推拿的手法。她不离不弃,每天都要给丈夫洗脸、喂饭、喂药、接尿、擦洗身子、推拿按摩。在照顾丈夫的同时,王忠连还先后把在读幼儿园和小学的孙子、外孙带在身边,减轻在外打拼子女的负担,无怨无悔坚守24年。24年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用点滴行动演绎着不离不弃的夫妻真情。 (推荐单位:高燕镇)
罗建清,男,53岁,周溪乡凉风村村民。1997年,罗建清因患骨髓炎导致左腿终身残疾。彼时,父亲年迈,妻子体弱多病,他曾一度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好在女儿的出生唤醒了他的斗志。因身患残疾,他只能靠种植庄稼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着家庭的开支。随着女儿的上学,父亲愈发的苍老,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他将目光放在了种植中药材上,通过不断地摸索,他发现凉风村适合种植云木香、独活等中药材。说干就干,他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种植了10亩中药材,年底就收获了“第一桶金”,逐步地摆脱了贫困的窘境。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他带动凉风村老百姓一起发展种养殖产业,为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带领着大家共同致富。他身虽疾,但志尤坚,不等不靠,用自强不息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推荐单位:周溪乡)
张辉,男,42岁,岚溪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2017年,在外打拼十多年的张辉带着弟弟返乡创业。依托岚天乡旅游资源,张辉兄弟投资3000余万元,成立了重庆智达旅游公司、中郊旅行社,打造了乡村欢乐谷、民房变民宿、大巴山欢乐水世界、钓鱼台等乡村旅游项目,不仅受到了县内外游客一致追捧,还成为了城口“网红打卡”胜地,张辉也被岚溪村村民推选为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肩负起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的重任。就职以来,张辉整合和挖掘现有集体资源,通过一系列举措,让一个空壳村实现了每年30余万元纯收入的新突破,解决乡亲务工96人次,支付劳务费300余万元,吸纳了16家本地人在此创业,累计带动创业、就业人数61人,促进了全乡120余家大巴山森林人家收入增长。2020年被评为城口县“十佳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2020年11月,人民日报以《重庆城口:返乡能人富乡亲》为题,对张辉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推荐单位:岚天乡)
城口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22年10月,隶属于重庆市蓝天救援队,现有志愿者54人,是一支制度完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纯公益性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城口蓝天救援队本着“人道、志愿、独立、中立”的原则,牢记“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队训,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和紧急救援任务当中。队伍成立前,一名队员已资助两名困境儿童达3年。队伍成立后,决定以队伍名义对两名孩子进行长期资助,直至他们完成整个学习生涯。2022年11月,城口县突发新冠疫情,城口蓝天救援队主动请战,41名队员冲锋抗疫第一线,24小时封闭式驻扎在党校集中隔离点、美都香榭高风险区、梧桐社区、桂花井社区、滨河社区、友谊社区等区域,开展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物资配送、24小时卡点值守、接阳送阳、帐篷搭建拆除等工作,共计服务时长达3919小时,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安宁。 (推荐单位:城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2022年1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县爆发,485名社会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冲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11月18日至12月3日期间,梧桐社区、党校隔离点、职中隔离点、坪坝镇先后出现疫情防控服务人员缺乏情况。他们舍弃与家人团聚、陪孩子玩耍的欢乐时光,穿上重重的防护服,向“疫”而行。他们变身“引导员”,在核酸检测采样过程中,引导居民分批下楼、有序排队;他们变身“守护员”,尽心尽力为老弱病残提供上门采样、代配药服务;他们变身“关爱员”,冒雨卸货、深夜搬运,只为将物资及时送到居民家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累计服务时长达1120小时。他们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是这座城市永不退散的光荣。 (推荐单位:城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来源:掌上城口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