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到喜沙肉的制作工序, 确实也够繁琐、复杂的, 有时一个工序没搞好,就会影响全局。 所以日常在家很少自己做, 多数只有在办席时才能吃到。 在小时候,
我有幸见过一两次制作过程, 至今也还有点印象。 先是准备食材, 五花肉、黄豆/红豆、白糖、 红糖、糯米、酱油等。 豆沙的选择似乎没有固定,
可以直接用黄豆,也可多豆混合。 印象中,有时还会先在锅中炒香, 然后用磨子磨成面。 最后烧油、加入白糖、红糖等, 一起炒成“喜沙馅”等待备用。 肉多数采用大块的五花肉, 当然,也可直接用肥肉。 选好肉后,先酥皮上色, 酥皮一般用菜油, 上色一般用红糖、酱油等。
记得以前在农村, 这个过程一般在“动炸”时完成。 何为“动炸”? 以前在农村办席, 都有一个煎炸的前期准备工作, 就是提前将酥肉炸好, 将东钵、烧白等外皮酥好上色。 当然,这个工序要求也很高的,
要想做到色香味俱全, 对火候、油温、时间等都有严格要求,
多数时候都是大厨亲自上。 当一切食材准备就绪, 最后就是装馅、铺碗、入笼了! 先将肉一块块分开,装入豆沙,
然而合上一块一块反铺在碗中, 有时还经常会上面盖上泡制的糯米。 最后装入蒸笼,用大火慢蒸, 待蒸熟出笼,再用扣碗倒扣出来。
这时, 一碗热腾腾的喜沙肉就正式上桌啦! 夹上一块,先闻一闻,
看似油腻的大肉,散发着浓浓豆香, 咬上一口,细嚼慢咽, 肥而不腻,满口留香! 那味道,就不多摆了! 有些朋友看肉太肥,有时不敢入口, 其实我给你说, 此时你应该鼓足勇气咬上一大口, 唯有真正咬上一口, 你才能真正品出其中的内涵 @城口人 你一般耐得活几块?呢
为何今天要来写写喜沙肉? 其实说到那时的宴席, 其实很多道菜的背后, 都有着繁琐的流程和工序, 甚至一场宴席准备工作就得好几天。 而那些繁琐的背后是什么? 是传承、是用心,是满满的仪式感! 不像今天的我们, 一切追求撇托、效率。 或许时代变了,我们也变了, 变得很难慢下来去做一件事, 变得很难静下心去做一件事!
来源:梯城云阳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