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腊味有着丰富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孔夫子当年开设私学,设帐授徒,学生们用“束脩”交学费。所谓束脩,本义正是成捆的腊肉。因此,在《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即为早期的腊肉。 周天子拥有专门烧菜做饭的“膳夫”,相当于后世的御厨,他们会为天子制作“脯”和“脩”。所谓脯,就是用盐腌制的腊肉;所谓脩,就是用盐和姜、桂等香料腌制的腊肉,这便是最早记载的腊肉的做法。 《岁时杂记》为北宋吕元明著,可见北宋时期,做腊肉就已经成了习俗。先用醪糟腌制,再挂灶侧,灶火烟熏。南宋末年人陈元靓辑录《岁时广记》,卷十五《寒食上·煮腊肉》引《岁时杂记》“去岁腊月糟豚肉挂灶上,至寒食取以啖之,或蒸或煮,其味甚珍。”当时记载,腊肉可蒸、可煮,越到现在,吃法更多。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不少地方写到了吃,其中提到的腌鱼和腊肉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难得的两种佐餐小菜。仔细品味一番,原来,腊肉在当时已经开始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百姓家中的一道家常美食。 城口老腊肉与其他腊肉的区别在于一个“老”字 “老”在2500多年的历史传承 “老”在沿袭千年的民间加工秘方 “老”在制作工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在产品质地晶莹、醇香四溢、味美纯正而享誉全国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位于重庆最北端,处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全国两大天然富硒带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标识出城口老腊肉的生态品质,城口生猪生长周期长达300天以上,为城口老腊肉最优质的原材料。 独特的香料、中草药腌制与青冈木炕制的洗礼,坚守苛刻的温度与时间的双重考验,一块蕴含着深厚乡情与丰富人文的顶级城口老腊肉才能呈现在人们面前。 城口老腊肉一头连接着全国百万吨份额的腊味市场,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增收致富。截至2022年底,全县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29户,实施老腊肉相关项目68个,发展老腊肉精深加工产品6类13种,城口老腊肉年销量超8000吨、产业链总产值超30亿元。 2022年9月28日,“城口老腊肉新发展 乡村产业再升级”新闻发布会在重庆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2023年5月16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董奕锋参加畜产品精深加工暨荣昌猪高质量发展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城口老腊肉的再次出发将对标西班牙火腿,打造国际标准、国内顶级的腊味制品,打造百亿级城口老腊肉全产业集群,构建完善“五大体系”,做好“三大”服务保障,扎实走好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新路子。 城口老腊肉 是千百年传承的舌尖记忆 是记忆深处家的味道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