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走深走实,全县生态环境越发向好,生态旅游发展蓬勃,生态产业如火如荼。
* ~5 |1 ~6 e+ H+ r% }$ l/ P6 b5 l: V6 A. H% v
位于高燕镇西南部的红军村,因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曾在此浴血奋战而得名,近年来,该村以红色文化为魂,生态发展为根,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真正在“红色”土地上挖出了绿色经济“宝矿”,展现出一幅“人人向上、产业正忙、游人如织、扬帆起航”的生动场景。
# \# k1 z1 T' d+ l, D0 A0 g5 s3 Y! R
“一路一带”挖出生态旅游“宝矿” + o/ ?1 [0 J5 J, a; b& }
人在山中走,景自入眼来。行走在红军村“红军路”上,如同在画中穿行。石板铺就的人行小道沿山脊蜿蜒向前延伸,道路两旁,成片生长的红枫景观林在夏日阳光照耀下越发明艳,剑尖似的枫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行人诉说当年红军奋战的故事,拾阶而上,山脊尽处,一座六角小亭形成了天然观景台,凭栏暂歇,仰望天空,入眼处,万里无云、碧空若洗,俯视可鸟瞰满目青山,蜿蜒公路在葱郁林木掩映下若隐若现……
9 B9 `2 N( p4 L4 r1 n
( S/ e& k( e7 B$ w" S. L1 c' Y & i0 D( }( \8 D3 d6 F
这是记者在红军村“红军路”红枫林看到的场景,而这只是该村打造的红军路、产业带“一路一带”观光产业带的其中一景,这“一路一带”是红军村旅游发展的两张“王牌”。在“一路”打造中,该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生态环境为根基,除去红枫景观林外,还沿着山势修建了景观步道环线,建设中最大程度保留原生环境景观。据了解,在二期工程中,该村还将把红军战斗遗址、寿生洞、观音洞等景观联通进景观步道,打造“一步一景”的旅游线路。
' K8 r. U: v$ ]0 }% Y+ b1 Q: f0 F7 M) G1 }9 U9 i
温开梅 摄 “一带”建设也已初见成效,凭借村内成片的田地,引导村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了100余亩苗圃基地,培育樱花30亩、紫薇25亩、红枫25亩,并预留20亩地为苗圃生产步道及其他生产设施建设用地。为有效利用土地,同时增加景观效果,在成块栽种特色苗木外,还在每个地块之间栽植藤本月季,在公路沿线栽植樱花作为苗圃行道树,建设樱花景观大道。
* R% I+ t4 j" k9 J9 v3 H2 d/ |2 P, @5 s) q- i$ d1 O) Q& F- k
“一路一带”夯实了旅游基础,曾经“无人问津”的红军村变得“小有名气”,慕名而来观赏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红军村生态旅游前景一片向好。 + W5 K* u/ }% c/ J* r f1 o6 Q
; k7 o4 q1 K+ D( v" O. z
“稻药藕畜”打造生态产业“宝矿”
8 H' K3 w/ m( m" _“太阳慢慢晒下山了,大家加把劲,快点把这块田种好了回家休息哟。”今年农历四月,在高燕镇红军村高山水稻基地田边,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蓄满“秧水”的稻田中,几名村民正戴着草帽、挽着裤腿,将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栽种下田,因反射阳光而如同明镜的水面,在他们的动作下,不时荡起微微涟漪,漫田便都是粼粼波光,在他们身前,横成排、竖成列,秧苗早已整齐划一地在田中“安营扎寨”。
$ w, ~, P2 O, k; m! P0 W$ B7 O7 h" K" `; H
这是高燕镇红军村栽种高山生态水稻的劳动场景,也是该村发展生态产业的一个缩影。
! p1 Z* H! e) Z0 q
6 _; K" [% e( }' q; `为让当地群众拥有“带不走效益高”的增收产业,同时兼顾绿色发展,红军村制定了“保护为先、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土地立体利用,最大化发挥土地效用,推动生态产业接二连三。同时,兼顾旅游发展,将产业布局纳入产业观光带中统筹规划,截至目前,已形成了“稻藕药畜”遍地开花的产业模块。
1 e$ b L, b; B% j& M& N/ b$ @( F) u6 `) r: h! |: H' ?. J
利用一社水田资源,组织村民栽种80余亩高山生态水稻,并利用其余水田,栽种莲藕,既可作为观赏花卉,又可采收莲藕,有效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
6 k# c* m+ Q9 k6 o# k7 \! R, B& U; c, z
利用五社地理、气候优势,组织村民栽种大黄60余亩,独活60余亩,形成中药材产业连片区,既有效发挥土地作用,又可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 c; q0 Q4 [# o) O0 W
/ G: b9 P, ^) ^+ _* W5 U6 ]雷尚辉 摄利用四、六社林地草木资源,组织村民喂养猪、羊等大型牲畜,发展山羊规模养殖户4户,生猪养殖4头以上80余户,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夯实基础。
2 v8 o8 s4 t, G+ }! X( a
# j2 c* a% Q2 w! t' p& Y% I) h不只是“稻藕药畜”,二社苗圃产业也已走上正轨并成功融入“一路一带”。下一步,红军村还将在三社发展50亩百合基地、打造巴渝民宿集群,真正形成社社有主导产业。
7 U5 `# m# s; H' ?$ P2 Z' F& ~# u; ~2 y. f- z
“旅兴产旺”激出群众动力“宝矿”
& u) m; C3 `4 l, g: r: Z! f5 Z, ?+ M D. ~
“老覃,今天生意怎么样?”“刚刚才送走一批客人呢。”随着红军村第一书记王旭东走进村委会旁移民聚集点,“三步梯”大巴山森林人家老板覃洪江正坐在轮椅上打扫院坝,听到王旭东询问,他便笑着回答起来。 3 }0 o) A: i$ l' ]
% G2 G' V3 }/ k6 V, D' a今年44岁的覃洪江,2013年在广西矿山务工时遭遇落石发生意外,脊柱神经受损,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只能坐上了轮椅。刚回家的他不由得心灰意冷,看到还在读书的孩子,心里更不是个滋味,但自己瘫坐在轮椅上,有心无力,只能暗暗流泪。 $ K6 V8 J( n `, G2 v
/ F5 x, N$ [5 q- ]6 m. r* `
脱贫攻坚以来,红军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产业多起来了、旅游兴起来了,自然而然人流量也高了起来,这让覃洪江看到了商机,他决定开一间大巴山森林人家。
3 a7 f N* [' C0 d
, g9 w# S* M# {" f, N. y0 s% m. d经过一家人的辛苦筹措,再加上村里的大力支持,今年上半年,他家的“三步梯”大巴山森林人家正式开业。事实证明,他的眼光不错,自森林人家营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吸引了许多游客用餐,他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 t% S- L8 A0 a" \% ^2 B) i: {, c' U" `: k7 b1 b
不仅开森林人家,他还开了一家小卖部,不仅有村民常用物品,还盯准游客市场,购进了大量副食、饮料等商品,可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生意很是火爆。 ' V6 _0 T& `1 [2 b3 z* H, `
: |; m# ?$ E5 J* e9 X2 {而在红军村,像覃洪江一样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内生动力持续激发,自力更生创造美好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而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村里产业正旺、旅游正兴。
, j; q2 W& X% G. o' ~
5 `; f' I. u7 P" |, H$ o# k5 p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产业前景,回家养起了牛;种了一辈子传统作物的村民,“转过弯”种上了中药材;“土地大于天”的老人,“放了手”以土地入股了集体经济组织;大家不再自怨自艾,开起了森林人家、养起了鸡……人心“活”起来了。 4 `/ r2 A: D: p9 _1 k5 Q
" h U. G+ b( o$ s$ ~6 S
“人心活了,村子也就活了,明天就会更加有希望。”展望未来,红军村村民信心满满。+ Z; l% c2 S- F2 A) \
记者:杨鹏飞 来源:城口发布
; A }# c; j# W* J4 K$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