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I, p, w% o6 S& Q$ Q! [8 i- k 1.5px;font-size:14px;color:#123347;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青山叠翠,碧水长流。一直以来城口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融入血脉,用连续13年位居全市10个重点生态功能考核区县首位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从任河的清澈碧波到大巴山深处的茂密林海,从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兴起至乡村田园的和美风光,城口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和久久为功的坚守,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2024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63天,同比增加3天,连续12年保持全市第一;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0.7微克/立方米,“蓝天”成为常态。城乡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用上干净水成为生活日常。
这份生态答卷背后的密码是——城口县以“九治”攻坚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大气、水、土壤的全要素治理体系,用铁腕治污的决心守护生态底色。
城口创新建立“1+2+N”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启动污水处理厂(站)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工程(一期),对12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进行技改扩容和提标改造。同时,新建市政雨、污水管网29.8公里,总里程达81.4公里,全面消除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设施空白区;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向农村延伸5.2公里,提前完成2027年任务目标。
“我们通过‘源头截污、管网提质、设施增效’的全链条治理,实现了从‘污水直排’到‘清水绕城’的转变。”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完成市政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88.85公里,存量雨污错混接点位及三、四级结构性病害点位整治完成率达100%,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稳定保持100%。
污染防治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融入制度创新中。城口承接“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应用在全市试点贯通,生态景观板块36个子跑道实现智能预案全覆盖,阈值体征指标和可评价KPI占比均为100%,通过“发现—交办 —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已实战流转处置问题1185件,让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7年获“优秀”等次,生态环境指数连续13年位居全市十个考核区县第一,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印证着城口在生态保护上的决心与成效。
城口“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完整,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
近年来,城口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以河长制、林长制为抓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在任河畔,河长制工作以“五水共治”理念护好“源头碧水”,在全市率先启动智慧河长平台建设,实现境内重要河流在线监控全覆盖;率先开展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控,打造出跨界河流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政府监督“新模式”;率先完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三项“率先”彰显出城口治水的创新担当。
据了解,截至目前,城口已建成100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475处,分散供水工程1184处,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用水总量控制在4800万立方米以内,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满足程度达100%。全面关停自然保护区内小水电5座,对57座小水电站安装监控探头和流量计,确保生态泄放主体责任落实;成功纳入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干支流治理范围,综合治理河道57.6公里。
“任河正朝着2025年市级幸福河流目标迈进,2027年前我县还将建成4条市级幸福河流,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全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森林覆盖率72.8%,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尤其重要。
“我县落实村级林长194名、山林警长194名、监管员194名、指导员25名、生态护林员1938名,形成基层管护‘两长三员’网格数据‘一本账’。创新建立的‘山林资源更新、工作任务量化、巡林履职提示、发现问题交办、整改情况通报’五张清单工作机制,被国家林草局简报刊登为典型做法。”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县已完成国土绿化10万亩、国储林9.16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3.7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松材线虫病疫区成功“摘帽”,森林防火实现“全年零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口在全市率先颁发首张林地经营权证、首张整社林地经营权证和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创新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1万余亩,新发展连翘、黄柏、厚朴等经济林3万余亩,发放林业贷款5000余万元,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城口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治、管、改”为抓手,推动乡村由“局部美”向“全域美”、由“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城乡风貌在整治中焕发新生机。2025年一季度,全县第一产业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在生态保护中实现了农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在乡村建设中,城口县出台《城口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创建和美乡村示范片12个、市级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50个、重点村13个,“和美院落”100个,河鱼乡获评巴渝和美乡村引领镇,巴山镇入选“2024年度美丽中国·深呼吸乡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2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01%,农作物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46.54%和56.52%。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污水治理率达74.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以上,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复兴街道与龙田镇的实践便是城口城乡治理的缩影。复兴街道创新“四级治理”机制,组织51名街道机关党员、716名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321名村(社区)党员建立43个“功能型网格支部”,成立7支“党员先锋队”,带动12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细分188个院落或楼栋,民主推举188名院落长,注册网格N力量572名,建立“发现—收集—研判—处置”闭环机制,累计处置环境问题隐患 148 个。
龙田镇则建立“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体系图”,明确39项重点工作,形成“周调度、月复盘、季考核”闭环机制,储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3个,打造场镇小节点、微景观2处,美丽庭院80余个;设立“红黑榜”动态管理机制,“红榜”公示先进村并给予项目资金倾斜,“黑榜”通报落后村,推动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整治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中,城口还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产业。蓼子乡梨坪村、北屏生态效益农业观光带纳入农业农村部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城口老腊肉小镇、山地鸡小镇等特色小镇串点成线,创建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让游客在青山绿水中感受乡村之美。“现在村里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我们开农家乐一年能增收3万多元。”北屏乡村民感慨道,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在城口县,“双碳”目标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具体行动,绿色产业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县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节能行动,严把新上项目能效准入关,“十四五”以来,全县能耗强度稳步降低,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了28.7个百分点,腾退用能空间0.17万吨标准煤。2023年度节能目标考核位于A档,排名全市第2名、渝东北第1名、四个重点县第2名,展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态势。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城口县梯度培育8家绿色工厂,完成绿色建筑项目节能审查5个,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执行率 100%,从生产到生活的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交通领域更新农客车辆3辆、新增新能源出租车8辆和新能源重型货车10辆,全县纯电出租车达51辆、占比 56.7%,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成为山城街头的亮丽风景。
城口还立足于建设大巴山新能源基地,加快推进新能源建设规划编制,谋划储备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以集群成链思维加强以商招商。在项目推进上,实行“并联审批 + 全周期管理”机制,前期手续集中会审办理、项目推进周调度、月报告,各要素保障部门靠前服务。城口至开州 220千伏第二回电网工程等输出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为新能源外送奠定基础;对已建成和投产的新能源项目实行动态监测,确保运营效益最大化。中广核新能源重庆有限公司已升规,三峡集团重庆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也将于明年升规,新能源企业正成为城口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从任河之畔到大巴山间,城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里的每一片青山都在讲述着守护的故事,每一条碧水都在流淌着发展的活力,每一寸土地都在孕育着希望的未来。站在新的起点,城口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持续擦亮“巴山原乡·生态城口”金名片,在大巴山区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城口智慧”与“城口方案”。
记者/陈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