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圈被捡菌子刷屏了 漫山遍野找菌子 这种收获大自然馈赠的快乐 真的太让人上头了 但在尽情享受捡菌子的乐趣时 千万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 野生菌种类繁多 其中部分含有剧毒 误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甚至危及生命 野生菌种类繁多,许多有毒菌和无毒菌在外形上极为相似,仅凭肉眼和经验,很难准确辨别。像剧毒的亚稀褶红菇与可食用的密褶红菇,二者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误采误食 ,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毒素类型和中毒症状也各不相同。有的毒素会损伤肝脏,有的会影响神经系统,还有的会导致溶血型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关于野生菌中毒 达警为大家带来一组Q&A 带你看清野生菌中毒的关键信息 为健康加道“防护盾” 不同种类野生菌中毒症状出现时间不同。如见手青潜伏期为 6~72h,高峰期为12~24h;大青褶伞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亚稀褶红菇中毒潜伏期短,大多在 6h以内;鹅膏出现消化道症状时间会长,有些甚至接近24小时才出现症状。 中毒症状主要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 在家可大量饮用温盐水催吐,但离发病时间越短效果越好,1 小时以内效果最佳,6h以内也可。不过孕妇慎用催吐,中毒者出现昏迷也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尽可能到当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因为严重的毒蕈中毒需要尽早开始包括血液净化在内的生命支持治疗。 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到正规市场购买,食用时最好单一食用。 远离毒菌的 “两个金标准”: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买、不要采、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民间流传的通过颜色鲜艳、不生蛆、不生虫、煮时银器、大蒜、米饭会变黑等方法来鉴别毒菌的说法不可靠。 菌子虽鲜 生命更贵 愿大家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 尽情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