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记得2023年6月1日,我们挥别派出单位与亲友,为着乡村振兴的共同梦想,从五湖四海聚向城口。仍记得来时路上那场大雨,雨滴敲在车窗上噼啪作响,像是为我们26位战友别乡赴远的选择送上了的掌声。
流年匆匆,倏忽已是驻村时光的26余月。从城市到田埂,从案头到地头,从机关到村落,变的是工作地点、是身份角色、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初心坚守、是使命担当、是慎终如始。这两年多,收获的不只是基层的历练、实践的打磨,更是心底的触动、价值的重塑。
初到村里时,日子确实带着几分“涩”。与村干部的协作里藏着些“犹豫”,乡亲们的眼神里也带着点“生分”。但我总坚信,把村民当自家人,把村事当自家事,真真正正扎进去,心就会贴在一起,力就会拧成一股。
易鹏深入村民任登秀家中开展入户走访,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村里的路年久失修,乡亲们出行总犯难,通过跑项目、争资金,终于让13.8公里的路换上“新装”,路宽了、平了;种茶的乡亲多,却总被收购商压价,通过拉来西大茶叶公司定点收购,每斤鲜茶叶能多卖5到10元,大家的眉头舒展了;见村民种植“三大坨”的传统,通过从学校引来渝薯198、西大甜糯113这些优新品种,大家增产又增收;每到暑假,孩子们没了“落脚处”,通过租4间民房、办托管班、邀师生支教,小院里又有了朗朗书声……
易鹏和驻村干部一道查看村民詹世英家“渝薯198”生产情况
就这么一件一件做着,不知不觉间,乡亲们见了我总笑着拉家常,安排活儿也总有人应声往前冲。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早已不是“城里人”,是地地道道的李坪人了。
易鹏为李坪村标准化茶园种植户发放有机肥、复合肥等物资
两年来,作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既觉光荣,又常感沉甸甸的责任。光荣的是生在这个时代,能亲身参与乡村振兴的大事,作为一名高校干部,这份自豪打心底里涌;而沉甸甸的责任,全藏在乡亲们望向我的神色中——那是对好日子的盼,对美丽乡村的望,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好在,我们不是振兴路上的“独行侠”。派出单位的坚实后盾,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驻镇工作队的悉心指导,战友们并肩同行,干部群众同心发力——正是这股股力量托举着我们,在大巴山这片沃土上,我们才踏平坎坷,走得稳、走得远。
易鹏走访监测户,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鼓励其努力学习
一次驻村行,一生城口情。
这片土地,既扎根了我们的青春与梦想,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成了一辈子都揣在怀里的宝藏。往后无论走到哪里,城口的风、城口的人、城口的事,都在心里头装着,始终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进退。这份牵挂,源于我们与城口一起“长大”的故事,源于那份永远鲜活的“为民初心”。
此刻,我们把驻村的接力棒传递到新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手中。我打心底里相信,他们定能成为驻村事业的“尖刀连”、乡村振兴的 “攻坚队”。在这片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在这片基层广阔天地里,为发展找思路、为乡亲出点子、为振兴亮实招,在新征程上,推动城口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utline: 0px;letter-spacing: 0.544px;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visibility: visible;},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
utline: 0px;},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data-role
uter,label:edit by 135editor,style:margin-bottom: 24px;outline: 0px;letter-spacing: 0.544px;visibility: visible;},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
utline: 0px;},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