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口县高燕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紧扣民生脉搏,创新推出民生实事“清单制”。依托基层智治平台精准赋能,通过“一网归集、一窗交办、一环办理、一体评价”的闭环机制,配套事项“四色”分级办理模式,区分缓急、压实责任,着力构建“精准识别、高效处置、闭环评价”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西沟村鞠家坡燕毛坪落石堵路,麻烦你们处理。”7月2日清晨,西沟村村民曾祥刚在劳作途中拍下几张照片并发在了民情观察员微信群,“昨天晚上雨落得大,要小心再次滑坡。”
这些分散在田间地头的“热心群众”是高燕镇的48名网格员、43名“民情观察员”和164名网格“N”力量们。他们肩负着常态化开展民情民生事项发现、上报的重要职责,及时、全面地收集民生需求,提高民生需要的发现率。
正是这些行走在高燕镇22个网格里的“民生信号”,让更多民情需求被发现,更多矛盾被化解,群众身边可能存在的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也得到有效监督。四月以来他们共主动发现并上报了70条民生实事,他们在院坝会上记录独居老人买药难,从村社微信群捕捉灌溉纠纷,在田间地头发现环境污染,将零散呼声汇聚成标准事件清单。
民生服务办公室负责人钟迪每天要收集整理各个渠道反映的问题。“‘民情观察员’们反馈问题后,我们科室将收集到的民生实事进行汇总研判、分类赋色、定向交办。任务根据不同情况被分为红、黄、蓝、白四个颜色,通过‘141’平台下发工作任务给各科室业务人员。”
这套“赋色机制”让民生诉求精准分流:红色清单为重大紧急事件,直通主要负责人,限期1个月攻坚;黄色清单由镇干部“接单”,84%的事项像政策咨询、社保办理均要求5天内解决;蓝色清单是村委“当日达”任务,村干部需当天尽力妥善解决;白色清单则由网格员发动群众共治,如西沟村水管破损问题在邻里互助下隔天便修复完毕。
在高燕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墙上巨大的屏幕实时跳动着带有不同颜色标签的工作任务。“这是我镇在基层智治平台驾驶舱搭建的特色场景。”高燕镇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钟天禧指着屏幕介绍,“民生实事工作任务的办理进度实时显示在驾驶舱界面,我们每天都会对办理进度滞后、临期未办结的工作任务进行督办催办,保证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以前怕问题报上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完,不知道当前办到哪一步了,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进展。”长田村的民情观察员老何翻着微信群,他报送的水阀损坏事件经镇指挥中心标记为“蓝色”派发给村委后,村干部几个小时就带人更换完毕,并在群里发了照片反馈完工情况。
最让村民谭大爷感动的是干部上门的方式:“以为房屋前路面坑洼这种小事没人管,结果政府的同志带着皮尺就来量尺寸,还画了整改方案给我看。”
“非常满意!昨天下午才反映垃圾堆积没清理,今天上午清运车就到了!”大元社区的刘嬢嬢接到了民生办工作人员的回访电话时由衷赞叹。
不仅是通过电话的方式收集当事人反馈,在“家在高燕”公众号上,每月也会通报民生实事的办理情况并接受百姓的监督和评价,七月数据显示,约98%的群众给出了“满意”评价,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民生实事清单制带来的便利。
当然有时也有“不满意”评价,如大元社区光缆拖地的问题未妥善解决。收到问题反馈后,领办干部第一时间联系了多方力量协助处置,在得到维修师傅“当天剪落‘蜘蛛网’”的承诺后,领办干部才松了口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民生实事清单制不光是任务的清单,更是对百姓的承诺和对干部的考验。这下终于能给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了!”民生实事“清单制”正是以广泛的民情观察打通了诉求渠道,以精准的分级管理压实了责任,以严密的闭环评价提升了服务效能。
“清单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高燕镇副镇长王德东指着新统计的7月数据说,“我们这套体系就是为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他们的满意才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硬指标。群众现在‘小事’也愿意找我们帮忙了,这才是对我们真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