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_8 n+ j: l
7 F* Y3 m+ w$ P* r/ |5 f# _! r7 z9 q
( D$ ?2 o) l1 F4 M" B 3 c. E+ `2 }0 k" e- O( h/ F8 w9 B
9 g) L% l" I8 U. s7 c+ ] 孟夏小满之后,高燕镇长田村水稻田中的禾苗绿得耀眼,迸发出蓬勃葱郁的生命力。雨后的田埂,泥土尚稀,一位身材纤瘦、头发花白、脚踩胶鞋、挽起裤腿、夹着笔记本、汗水湿透衣背的乡村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从远处走来,与田间劳作的村民交谈,他们互相问候,伴着汗水的笑容里满是和谐融洽。 这位白了头发的年轻干部,便是高燕镇扶贫办主任——曾天号。2021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曾天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夙兴夜寐,村情政策“门儿清”
“扶贫工作是平凡而艰辛的,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鲜花和掌声,也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的是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点燃贫困家庭的希望之火,将自己掩埋在深山老林之中,永不歇息地辛勤耕耘,以把贫瘠的山地变成美丽富饶的沃土为理想,让这片土地留下我们的身影,洒下我们艰辛的汗水,流淌我们赤诚服务的热血。”这是曾天号在走上脱贫战场时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也是他对脱贫攻坚的“战斗宣言”。 2016年5月,曾天号被安排到高燕镇河岸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开始了他与脱贫攻坚的“战斗生涯”。 工作如何开展?曾天号认为必须首先摸清情况。 他脱下了皮鞋,换上了胶鞋;剪短了头发,戴上了草帽;丢掉了公文包,拿起了笔记本。对照脱贫标准,一户一户摸排走访,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准确、详实的调查,一双胶鞋,踏过高山越过溪涧;一顶草帽,迎来日出送走黄昏;一本笔记,记满数据划满标识。夙兴夜寐奋战多日,终将情况一一摸清。 不仅要熟悉情况,还得做到政策“门儿清”,白天走访没有时间,那就挑灯夜战。 无数个深夜,曾天号都伏于案前,仔细研读各级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知识,一点点“啃深”“啃实”“啃透”,成了名副其实的“政策通”。看到这样的场景,村民由衷地感叹:“曾书记真是‘夜点明灯到五更’啊!”
呕心沥血,啃下贫困“硬骨头”
摸清了情况,曾天号更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河岸村“困守”大山腹地,交通不便、基础落后,群众矛盾突出,再加上产业薄弱,脱贫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他四处奔波,勘察公路线路,寻找饮用水源;村里产业薄弱,他和村支两委干部多方联络,因地制宜建起产业基地;村容不整环境卫生差,他大力宣传,全面整治…… 经过曾天号和同事们的艰苦奋斗,河岸村在安全饮水、村容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花椒和中药材紫腕、党参等产业“遍地开花”,奠定了坚实的脱贫基础。 这一过程中,曾天号不知道扣了多少头,熬了多少夜。2017年,河岸村整村通过脱贫验收,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第一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曾天号立马走向了另一个“战场”,2017年下半年,他到红军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比起河岸村,曾经的红军村自然条件更差,地理位置偏僻,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全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备好金刚钻,才揽瓷器活。曾天号按下了“快进键”,再一次开启了摸排、学习“模式”,仅仅一个月时间,便把红军村摸了个“门儿清”。 有了经验,做起来就更加熟门熟路。曾天号对村里贫困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一户一户找准致贫“病灶”,而后对症下药,因户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创新,找准脱贫路子。 他把自己当成了一颗“螺丝钉”,钉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不成功不松劲。浑然不觉,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 “曾书记”白了头发,红军村却摘了“贫帽”。2019年,红军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用心用情,群众身边“老黄牛”
“曾主任,你又到村里来了啊,快请坐。”“谢谢,我来村里看看水稻,你家的森林人家经营得怎么样?”看过长田村的水稻,曾天号又马不停蹄地走进红军村,村民覃洪江远远看见他,便大声招呼他到家坐坐。 高位截瘫的村民覃洪江,原住在高燕镇长田村和红军村交界处,交通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很不利于身体恢复。去年8月,覃洪江在亲戚邻里和曾天号等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告别了住了几十年的危房,从高山上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家里更是乘上红军村旅游发展“东风”,开起了“三步梯”农家乐。 “在我家开办森林人家期间,曾主任前前后后帮了不少的忙。”说起开办森林人家,覃洪江对曾天号满是感激。 而这,只是曾天号用心用情乐做群众身边“老黄牛”的一个缩影。 曾经,红军村和河岸村由于没有水源,一直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到了枯水季节,村民饮水就成了“大问题”,虽不至于“滴水贵如油”,却也只能省之又省。 解决饮水问题成了当时最迫切的工作。曾天号和乡里村里干部、技术人员一道,四处寻找饮用水源,翻山越岭,在没有道路的密林里穿行,衣服上全是树枝划出的口子,一趟下来,黄色胶鞋变成了黑色胶鞋。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探查,他们在距离村子10余公里、海拔1800多米的“龙洞湾”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水源地。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铺设14公里的管道,将水引到了山下的蓄水池,两个村2000多名村民饮水难问题“一去不复返”。 河岸村半山腰上有一块地很适合发展产业,却没有道路,曾天号和村里积极争取,一遍遍在山林中勘察路线,终于修通了一条6公里的产业路,地里即将种上30亩天麻,为河岸村摘掉产业薄弱村“帽子”奠定基础。 脱贫攻坚以来,高燕镇前前后后修建了70多公里的入户生产生活便道,曾天号全程参与,为勘察路线、验收道路,他每天要在路上奔波十多公里,胳膊、背部都被晒脱了皮,同事们笑称:“你都晒成老黄牛了!”村民听说这个故事,也亲切地给曾天号起了一个外号:“黄牛书记”。 曾天号的故事还有很多,曾天号的故事正在进行。 他,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用热心、爱心、细心、诚心,换取老百姓的称心、放心、欢心、安心,将自己当成一头“老黄牛”,一心扎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泥田”,成了百姓称赞的“贴心人”。 来源:掌上城口
2 ~. o5 b- I9 i/ g: b1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