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 F# |7 `" f, @) N$ {8 Y% c7 {+ k" {0 V
1 r2 D3 q" R/ g0 e% L
6 P6 Z! Y( d/ n# ^+ G! e& J
% [4 }/ ?* P0 g& I
! b/ u- o3 j' i6 m" R 践初心担使命 话未来展宏图 ——“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特别报道 重庆城口|巴山儿女多壮志 山峦苍翠焕新生 城口县政协供图【探寻初心路】 红军烙印 星火相传 重庆城口,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的鹅毛扇静静躺在展柜里。留存在这座纪念馆里的,还有川东游击军和红四方面军将士在城口战斗时期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具。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这里发生的战斗,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历史不会忘记,中华大地上有一块浸染着无数优秀中华儿女鲜血的红色版图——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就镶嵌在这块版图的最东边。 人民不会忘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红军将士和城口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红色苏维埃政权,让革命之火在大巴山熊熊燃烧。城口,至今传颂着大量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5月18日,川渝两地政协媒体“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团沿着红四方面军曾经走过的道路,自川东北出川一路向东出发,来到重庆革命老区城口,共同追忆革命先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星火撒播大巴山红军一心为人民 走进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正前方矗立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庄严肃穆。 “碑高9.15米,1984年9月建成,以此纪念城口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次工农兵大会。”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讲解员沈琪声情并茂地讲解,把我们带回到往昔的革命岁月: 1929年,城口在重庆地区率先打出地方红军的旗帜;1930年3月,李家俊指挥川东游击军攻入城口县城,成为当时川渝地区被地方红军占领的首个县城,震惊全川;1933年10月,城口迎来了红四方面军,并先后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形成完整的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1934年9月15日,城口县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拓展和巩固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1935年2月,红军撤离城口,开始长征…… “红军在城口的战斗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反抗封建反动势力的革命斗争史,也是一部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团结史。”步入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城口县政协委员、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馆长孙才兴指着革命烈士雕像动情地说,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李家俊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率领红军战斗在城口,留下了不少光辉的篇章。 在一幅幅历史照片前,联合采访团认真聆听红色故事,与红军将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红军发明的‘水电报’可真是帮了大忙了”“行军穿上‘脚码子’(防滑钉),雨天爬山不怕滑”“就地取材的‘竹矛子’(斑竹剑),简单又实用”…… 看到一件件保存完好的红色文物,我们被红军将士的智慧所折服。而在当年,红军折服当地群众的,除了智慧,还靠真情。 在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件国家三级文物:象牙杆铜戥子。“这是当年红军医生用来抓药称重的工具,它见证的是一段军民鱼水情。”孙才兴告诉我们,纪念馆专门还原了当年红三十三军在坪坝建立红军药房的故事,当年红军在这里免费为贫困百姓问诊,老百姓都把红军称为“救命活菩萨”。通过看病这件小事,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更加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 擦亮红色品牌挖掘红军故事 在众多馆藏文物中,王维舟的鹅毛扇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孙才兴向我们讲述了这把鹅毛扇背后的故事: 一天,王维舟和几个红军战士在战斗中活捉了一名国民党军的连长。审问过程中,此人极不配合,面无表情也不说话。这时,王军长站起来,拿着他的鹅毛扇走过去,对着敌人面颊扇风。说来也奇怪,扇着扇着,敌人脸上竟直冒汗,身子也开始哆嗦起来,到最后整个身子都瘫软下来,跪地求饶。 “敌人被扇子扇投降了!”这事儿经百姓的口,一传十、十传百,在两军将士和群众中越传越神。后来,敌人一听到王维舟的名字便闻风丧胆,节节败退。通过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这把鹅毛扇从一把普通的扇子变成了制敌取胜的神兵利器。 听完这个故事,现场笑声一片。大家无不为王军长运用心理战术击溃敌人的大智慧所折服。红军在城口战斗的历程中,类似故事还不少:在海拔3000米的八台山,敌军将这里包围数日,想困死红军,李先念率领部队坚守阵地,缺兵少粮的红军战士们饿着肚子,硬是靠着畅饮山泉“一碗水”,打退了来犯的川军和土匪武装;在清除苏区内封建反动组织的斗争中,红三十三军秘书长魏传统提出用“清油(鸦片)换子弹”,成功与当地土匪王三春达成协议,兵不血刃拿下地方反动武装……
这些红军故事在当地群众中流传,自愿参加红军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当时城口全县仅有5.7万人,其中就有近5000多人投身革命斗争,3000多人参加红军或游击队。 “城口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如何打好‘红色城口’这张牌,讲好红色故事,助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直是县政协的履职重点。”城口县政协副主席刘海说,近年来,县政协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年度重点工作多达15项,委员提案110条、社情民意信息50多条。 一件件提案、一条条社情民意信息,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在城口县政协的倡议下,县教育委员会将城口红色故事写入本土教材,通过英烈事迹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在县政协和县文化旅游委的牵头下,城口红色资源成功融入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奉巫巫城旅游片区、渝东北生态旅游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线…… 为深入挖掘城口红军战士群体及个体的鲜活事例,丰富和完整了解城口红色历史故事链条,城口县政协还组织专题调研组前往陕西、四川、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走访了近60个革命老区县,130多个党史部门和研究机构,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及红军后代近200人,耗时半年,形成了一份《城口红军长征西征历史调研报告》,现陈列于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内。 守护红军魂 当好讲述者 翻过坪坝大梁,我们来到位于坪坝镇议学村的龚家大院。重庆市南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职工正在这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面向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讲述着红军故事。“想当年,红三十三军指挥部就设在我家,我婆婆庞玉珍还给红军战士煮过饭、看过病呢。”老人名叫周英珍,今年76岁,是龚家大院原主人庞玉珍的儿媳妇。庞玉珍去世后,周英珍继承了龚家大院,也继承了革命精神,成为红军精神的传承人、红军故事的讲述者。 送走上一波参观者,周英珍来到我们身边。“早年间,王波曾回来过一次。”站在龚家大院的坝子里,周英珍打开了话匣子。王波,原红三十三军99师师长。当年他住进龚家大院时,年仅16岁。1976年,王波再回龚家大院时,已是70多岁的老人。见到周英珍的那一刻,王波激动地拉住她的手,话里满是感谢,“在城口战斗期间,是你们一家养活了我们”。 此话不假,在保证红军后勤供应方面,城口人民可谓倾尽所有、毫无保留。据资料记载,红军在城口战斗期间,正好遇上旱灾、虫灾,粮食歉收,城口人民通过各级苏维埃政权捐粮10多万公斤,打草鞋5000余双,编斗笠2000多顶,并捐献大量蔬菜和肉类,保障了红军将士的口粮。 周英珍曾听婆婆庞玉珍讲起过一些红军往事:红军当年驻扎时,经常会帮忙挑水劈柴,而她们这些农村妇女,则会做一些“麻窝子”鞋送给红军。这些点滴无不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 正是那次与王波的见面,让周英珍有了当好红军精神传承人和讲述者的想法。也是在那一年,周英珍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周英珍说,如今她每天都会从家里来这边看看,义务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红军当年的历史,“当年,缺兵少粮的红军战士,力克兵强粮足的敌人,拼来了革命火种的延续。如今,祖国强大了,你们年轻一辈定要牢记革命先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用昂首奋斗的姿态告慰先烈英魂。” 老人的话,像一点红色星光,点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四川政协报记者姜寒冬 【城口新发现】 大山里书写脱贫传奇 城口,踞三省门户,扼四方咽喉,藏大山深处。 穿过5275米的八台山隧道,来到位于重庆市最北端的城口县。曾经,“孤悬渝东北、困守大巴山”是25万城口人的真实写照。山高谷深,耕地稀少,交通不便,使得城口县被列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贫困像大山一样压在城口人民胸口,从1927年城口人在绝壁上开凿出第一条古栈道算起,几代城口人靠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乐观精神,一直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贫困斗。如今,在“九山半水半分田”上,城口人民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2020年,城口全县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11596户44719人全部脱贫,城口人以攻坚之初贫困程度创重庆全市最深、决胜之时群众满意度全市最高的成效,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书写了新时代城口儿女砥砺奋斗的壮丽诗篇。 天堑变通途悬崖上铺筑脱贫路 “山高路不平,出门靠步行。逢水挽裤脚,遇坡钻老林。清晨去赶场,火把进家门。”这段山歌是过去城口县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重庆市政协办公厅二级巡视员、重庆政协报社总编辑彭世祥,其工作首站就在城口,对此他深有感触:“一天只有一班车,走的是悬崖峭壁,一路胆战心惊,从天明开到天黑。”那时,城口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条陡峭的“断头路”,要去重庆主城区,得先经四川万源,再绕道开县辗转前往,一个来回就要走近一个星期。 “为了修路,我们可谓是倾全县之力,下了血本。”城口县政协副主席张芬告诉记者,1997年重庆市直辖前,城口县境内公路仅有556公里,没有一寸水泥路,为在悬崖上凿出一条致富路,尽快打通全县干线公路路网,全县所有公职人员自愿掏出每月工资的2%用于修路,势要在绝境中开出一条路来。 修路这事儿,浸透着一代代城口儿女的拼搏和奉献,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干到脱贫攻坚。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城口人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终于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了一条条“天路”。截至目前,城口县新建和改扩建并升级硬化村级道路240余条,建成“四好农村路”通达工程1552公里、通畅工程1488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4400公里,解决了沿途9000余户5万余人的出行难问题,惠及贫困户2.6万人。 如今,城口至万源快速通道全线通车后,城口到万源的通行时间从过去的12个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城口到重庆主城区的时间,也从过去的3天变成了现在的3个多小时。 “城口交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巨变,既体现了党委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心,也是老区人民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彭世祥坚信,随着城口县交通路网系统的不断优化完善,未来老区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迈步“十四五”,城口即将迈入“两高(高铁高速)时代”,横亘在城口人与外界之间的天堑,正在变成通途。这一路,城口人走得极不容易,因而倍加珍惜。 红军村蝶变 贫困村成了“桃花源” 绕过山路十八弯,望见红旗迎风飘扬,我们到达位于城口县高燕镇的红军村。“红军村位于平坝进县城的必经之路上,当年红三十三军的295团、298团和299团都曾经在这里战斗过。”高燕镇镇长李长建向我们讲起红军村的历史,“有30位无名烈士长眠于此”。 城口县高燕镇红军村。四川政协报记者 刘奕锋 摄如今,在这片红军浴血奋战的热土上,当代共产党人打响了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硬仗。 条件差、产业弱、文化低、观念旧,直到2019年初,红军村依旧没有摘掉贫穷的帽子,眼看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只有1年多时间了,高燕镇、红军村的干部比谁都急。2019年3月,重庆两江产业集团王旭东到红军村担任第一书记,同时带来的还有一揽子脱贫计划和一笔扶贫资金。 “红军村,光有名字,没有红军魂可不行。”王旭东深知,要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必须要深挖红军故事,让红军精神历久弥新、焕发光彩。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王旭东与村“两委”干部沿着廖家坡一路寻找,在深山密林中,发现了红军医院、红军战壕、哨卡等战斗遗址,一个个鲜活的红军故事被挖掘出来。紧接着,两江新区管委会、两江产业集团筹措资金约1400万元,城口县级各行业部门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为红军村修路、引水、改网、打造景观,以红色文化为魂,生态发展为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产业。 如今,一条15公里长的红色之旅观光步道将红军医院、战壕、哨卡、藏身洞等红军战斗遗址串联起来,加之红枫林、红军广场、红军雕塑、红色文化民宿等,当地的红色旅游路线逐渐形成。 “让老百姓脱贫才是硬道理。”城口县政协秘书长罗海韬说,光靠红色旅游这一条腿走路可不行,还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政协牵头为红军村引入了高山水稻、莲藕、果树、枫叶等绿色产业。“红花绿树庭前种,如画美景窗外看。荷塘映月连水田,十月枫叶漫山红。”如今的红军村,一年四季都有好风景。 “有了红军精神铸魂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帮扶,老百姓的脱贫信心更足了。”红军村党支部书记谢正学说,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红军村从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蝶变为文旅融合示范村。 返乡创业的电商达人何君,自2015年回村后,他便奔走于各村社,协助村民发展产业,帮助村民网上带货,在他的帮助下,老百姓地里的庄稼,再也不愁销路。今年46岁的覃洪江,原本居住在高燕镇长田村和红军村交界处。9年前的一场意外,令他高位截瘫,家里从此没了主要生活来源。高燕镇党委政府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将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名单,于2019年搬到了红军村集中安置点。现在,覃洪江一家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在村上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小买卖。“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覃洪江说,之前因为身体原因,一家老小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肩上,而今,他也能在农家乐里帮忙打打下手、分担一下了。像覃洪江一家这样搬迁下来的贫困户还有8户,为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红军村在安置点附近规划建设了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车间就近务工,解决搬迁群众发展及增收问题。 采访当天,我们正巧碰到两位“王书记”在交接工作。驻村已满两年的王旭东即将卸下肩上的担子,把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到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王一刚手中。“人要走了,心却常在。”王旭东说,他会一直关注红军村的发展。 沿着石板铺成的步道,行走在红军村“红军路”上,眺望不远处红军广场上五角星形状的巨型雕塑,不由感慨,这条承载着巴山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之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定而自信。 □四川政协报记者 姜寒冬 【记者手记】 红色记忆绿色希望 三面依山一面傍水,城口当地人形容它像是一只小碗,县城就在碗底。这里属北方之南、南方之北,气候适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全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县”“中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联合采访团到达城口已是傍晚,在黄昏下与这座城市邂逅。县城里还保留着一段老城墙遗址。晚饭后,从东城门爬上百步石梯,进入土城老街。眼前大红灯笼高高挂,小商铺林立,别有情调。在清凉的晚风中徐行,安逸而不急躁,时光似乎都慢下来。 第二天联合采访团出发,开始去寻找植根于这片土地的红色故事。城口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是全市唯一纳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县,李先念、徐向前、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 走进坪坝大梁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院落的原主人龚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今年76岁的周英珍,令记者印象深刻。她自从嫁入龚家后,就时常听公公婆婆说起红军故事,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并于1976年入了党。这位党龄已逾40年的老奶奶,特意戴上党徽,向我们介绍红军当年到来的情况。她说,“那时候我公公婆婆主动把房子拿出来和红军同吃同住。红军没有鞋穿,又要奔波作战,群众就自发纳草鞋,红军战士们也会在得空的时候帮忙,大家同是一条心,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红军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呀!” 当年龚家人居住的这个“L形”木质房屋,如今已成为历史文物保护点、红色主题革命教育基地。时不时会有单位组织前来参观、瞻仰红军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整个采访过程中,周英珍老人热忱的革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而她随口说出的“红色记忆,绿色希望”,令在场的人纷纷拍手称赞。是啊,红色精神已经深刻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绿色发展理念也将是城口人民未来的希望。 来源:澎湃新闻
6 O9 F L0 u,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