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乱世搅局者:战国纵横家集团的鼎盛时代
Q3 `+ O( ?: [2 |; l# q
# A+ P+ H0 ?: y7 g0 X3 P9 u# b冷炮历史
+ e" L- b0 C) ^7 f- ~+ \
4 A; e% m* t* c$ K0 b!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 J# R# B8 x( B* I6 r! \& c3 Q3 v- S8 x" _) H6 u- G
在魏国被秦国降服后,彻底成为韩国的难兄难弟。天下出现了一个倒三角的鼎立局面: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在南,四极中唯有北方暂缺一角。三个大国分立于地图的东西南端,而楚国位于两强之间,如同天平的杠杆一般,左右着天平两端的沉浮起落。相比于地缘天然不利的齐国而言,楚国的领土,资源和战争潜力也在齐国之上。接下来的历史,就是秦齐楚三国争斗的历史。
6 H9 ?' r; U B- K/ Q: ?2 B
( t' L* l. l7 H! J# Z4 N这一阶段的历史线索可以概括为:秦韩魏联盟与齐楚联盟的对峙、齐楚联盟被秦国破坏、楚国衰败之后,秦-赵-齐的鼎立逐渐成型。这一过程中,东北方的燕国是列国剧本的分支线索,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但也加速了主线的进程的发展。
$ x% o# K- l5 v4 S
" V% k, l# j4 k! Q1 ]秦入巴蜀! O9 B4 j. ], c+ ?" o
( C. y- G! P K3 F+ a
% v: N% j# `3 d6 o( [9 W6 I+ y秦国进入巴蜀是对楚国的一次战略重挫
) a& e+ U1 i. D& s, H# h |9 W7 V; u2 Z) g. x+ F% i, n
在击败三晋联军的第一次合纵进攻后,张仪建议秦国联合楚国和魏国,一起包弱小的围韩国和周国,以便获得中原腹地和周王室的九鼎。这一计划也有之前魏惠王取代周王室计划的影子。张仪希望请楚国从南阳盆地北上,威胁韩国都城新郑。再让魏国出兵南阳地区,切断韩国的三川郡和上党郡之间的联系。最后是秦国主力发兵,攻打韩国的宜阳和新城,威胁韩国的西境,并顺便紧逼周王室的领土。
+ V/ [- Z* T6 X& B) J( J, X2 V1 `- q, L+ @# M
但是作为秦人的司马错,则更能理解法家那种榨干资源和民力,进而用国力碾压对手的雄心。张仪的计划相当于让秦国在崛起阶段,还没有积累充足的国力,就把自己变成天下公敌。这种做法可能会重蹈魏国的覆辙。
- M# [. D J9 t) M9 p/ [- N3 |# c3 P. e- L+ m
张仪等人一直渴望获得的 九鼎" B7 |/ ~* J' i. O5 S
) c' S3 K3 S: P
所以在公元前318- 316年,秦国开始介入巴蜀的内战。占领巴蜀不仅仅意味着收获了一个丰富的粮仓和兵源地,而且获得了沿长江顺流而下攻入楚地的水道。在此之前,秦国和楚国之间只有出武关之后,沿着汉江作为交通线。随后秦国的东进计划,就在攻击荆楚和三晋之间来回切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 q K& e/ [. L& \& E
* Q. ^. g0 o& R9 ]当时各个大国的局势经常变化,有的贵族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也会主动到其他诸侯国求官任职。公元前316年,魏襄王为了得到齐国的支持,使用来自齐国的田需掌握大权,就与公孙衍发生矛盾。经过一番协调之后,魏国决定任用田需之子田文为相国,算是公孙衍的继任者。在韩相公孙衍和魏相田文的联合下,合纵局势一度好转。5 x3 C$ E- n3 p% V
4 x7 g- e4 A1 _9 h
燕国入局
/ @ W( M j& l# |' h$ G5 f9 z9 q
8 c m+ C: x' J5 ]
, a+ v% b# Z; j; C长期孤立的燕国 在很晚才加入到列强竞技场
8 M8 t/ B7 X, @! U4 u0 c8 a* v& N6 p& ]* y
作为合纵连横的分支线索,苏秦兄弟为燕国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其实在有意或无意识地利用与配合张仪的动作。但真正和张仪斗智斗勇的还是公孙衍。作为四角格局之外的东北一隅,燕国采用的是自保性国策。虽然不直接抗秦,也在灵活利用中原的混战,最终达成了削弱齐国的目的。2 S3 g& v! n, P
x( p. m, H# q7 f8 y* {
作为周人的苏秦,最早把周国和秦国作为游说的主要目标。但周王身边的人,速来知道苏秦能言善辩且重视功利心,所以没有加以任用。而在秦国,因为缺乏经验,苏秦的第一次远行以失败告终。还顺便花光了自己积累的各种巨额资金。这是因为在秦国朝堂上,三晋的纵横家正占据着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周人的民风已经变得奸诈狡猾与秦的民风格格不入。而且魏国就横在秦国东出的正面战场上,魏国和韩国的情报对于秦国而言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张仪和公孙衍等人能获得秦国重用的原因。4 J) K5 I! I& b
% r" J0 _- G, Z+ U$ z: }5 K进入战国时代 燕国还闹出了禅让大戏/ G7 {# { w$ ? C) }7 U. @
6 }( G# {% u2 C3 P. c0 y在秦魏没有获得名位后,苏秦于公元前334年前后来到了与中原联络较少的燕国,并在这里如愿以偿。当时公孙衍正好在秦国,作为秦将攻魏。于是苏秦逆其道而行之,以相对应的合纵策略让自己得到任用。
' R' l- W8 j) P4 c7 \3 F9 E! `: x. P
虽然苏秦对于天下列国格局的认识非常精辟,但燕文侯任用他的目的,是希望抑制齐国和赵国对燕国的野心,本质上属于防御性的国策。他选择出资扶持苏秦,联合山东诸侯,以保证燕国的安全。苏秦在列国间游走活动,在联合秦国的时也不忘交好各国。按照时间来推算,当时苏秦参与的主要活动,应当是与魏国方面促成了徐州相王。《史记》里苏秦对时局的评价,并不符合当时的局面,却与30多年后的情况比较类似。而苏秦在这一时期,仅仅是作为燕国参与合纵的代表,他的作用是在齐燕争霸中发挥的。
; h9 K: G9 W9 _* N7 l* m
( [! {% w2 {0 f# [( N: G面对国君质问 苏秦直言自己就是小人9 w2 v# N3 f2 Q- _5 e o
( d D) v' C6 S; p% F; v) \+ J' y
曾经有人游说燕王,表示苏秦只是一个不忠不信的小人,不值得委以重任。苏秦听后便见招拆招,表示曾参和伯夷那样的忠义之人虽然高贵,但是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王权是相矛盾的。所以专制君主需要的,正是我苏秦这样不忠不孝的人,只有小人才能成为君主的爪牙。这番辩论是燕国所代表的周礼文化和苏秦所代表的纵横家文化的交锋。证明古老而孤立的燕国,在纵横家的时代也不能独善其身。. H, }0 t0 \" ?2 ?. V5 N
6 k- g; e4 I# E( j# \$ q) L* d$ u
虽然如此,燕国古老的政治生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在感受到旧贵族的深刻恶意后,苏秦主动提出离开燕国,以在齐国为燕国当间谍的方式继续效力。公元前320年,苏秦被齐宣王任命为客卿。虽然很受齐宣王的赏识,但其真实目的是把齐国架在火上烤,让齐国四处扩张。像磁铁一样吸收足够的仇恨,最后整垮齐国。% P& A' v7 D/ o. y0 {
" N! E5 c5 D. n/ Z齐燕之争$ |) o7 z* q; b" H+ X N0 Y
! I3 m/ U/ g L0 H2 h3 H1 G
' g! L+ u) K5 t
作为老牌强国的齐国 此时也保持着竞争力
8 O& x. q; X4 n
6 E, N! T$ l3 @8 C5 Q, N6 e5 w. B在东方各国进行合纵连横时,北方的燕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正在谋划五国攻秦。此时燕王姬哙也想强国,但他的路线不是变法图强,而是想效仿上古圣贤禅让,学习圣王之道。/ x+ ~& X2 ]' d0 Y
4 J4 C; O7 \' @+ Z$ \- v1 v在野心家子之和苏秦的弟弟苏代操作下,燕王果然在这一年将王位让给将军子之。子之在燕国的清洗活动和恐怖统治,无疑狠狠地打了复古学者们的脸。甚至作为儒家的孟子都为齐国伐燕造势,宣称齐国讨伐燕国和周武王讨伐纣王一样正义。2 ^% v$ o- l" p4 T
8 S, Z5 m1 M- P+ E2 B
孟子也曾经加入过齐国攻燕的舆论战: M* I! l( j3 n+ a5 f
0 S# H, _1 n4 |; {
公元前315年,趁着秦国讨伐韩国,牵制了各个诸侯国注意力的时候。将军市被和太子发兵反攻子之,燕国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在孟子等人的造势之下,齐国发动五都之兵和北地之众,讨伐动乱中的燕国。燕国的士气低到极点,在士卒不设防的情况下被轻松击败。齐国只用了50天,就成功的进入了燕国,子之和燕王都死于乱军之中。5 z' s' P2 H$ A+ p* G4 ?
, p7 O0 ~- _( R7 Q2 g
至此,齐国就同时获得了两个大国的国力,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这无疑引发了三晋,特别是赵国的反对。赵国在东北与东面两个方向上,分别与齐国和燕国相邻。现在齐国却能从两个方向上包围赵国。于是乐毅对赵侯赵雍说:如果赵国独自攻齐救燕,那么赵国国力肯定是不够的。不如赵国向齐国提出申请,用赵国的河东之地交换齐国攻取的燕国河北故地。这样赵齐两国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其他各国看到齐国占领燕国,且与赵国联合,会畏惧齐国的强势。这样赵国就有机会,带着诸侯伐齐救燕。) F0 V; X x9 c% {
6 I# A% n- I1 A, ~: q/ w# s
赵国非常害怕东面的齐国和燕国合二为一$ A/ s% o5 ?7 r6 R" z
. r5 Q. h% u! N* S
在完成齐赵换地后,楚国和魏国果然派使节来到赵国,商议讨伐齐国复燕的事宜。而齐国在燕国逆行倒施,横征暴敛,将国之重器全部运回齐国。这引发了燕人的集体反抗。最终,齐军被迫撤出燕都。与此同时,赵雍从韩国迎回了燕国公子职,并派乐池护送公子职回燕。这就是后来奋发图强,几乎灭亡齐国的燕昭王。
: N0 w2 e9 e' j' o9 x4 V
/ L, Y' K8 y A! @公元前314年,趁着齐国和燕国大打出手的时机,秦国也加紧对韩魏的战争。面对秦军的攻势,韩国丞相公仲朋建议割让一都给秦国,换取与秦国联盟。然后两国一起祸水南引,联合起来伐楚。韩国只要取胜,就可以从出国身上挽回损失。
3 { z4 {! F9 z$ a* X. c5 S
2 u5 ?- g0 N0 V在得到消息后,谋士陈轸建议楚怀王一面让部队调动起来,假装让战车布满前往中原的夏道。同时以非常郑重的礼仪告诉韩国使节,表示楚国一定会救韩,请他们不要轻言放弃。但韩宣惠王却被被楚人套路,结果与秦国绝交。继而遭到了秦国的疯狂报复,在岸门第二次被秦军击败。韩国被迫交出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此事才得以喘息。
% K' U5 O3 P" n: Y6 Q2 ~# P$ a- R
楚国的衰败2 j' o# ^! z( G8 l- }
: [# ?+ x3 X; Q- r4 r/ z+ m
7 R: a8 t4 I2 o7 V& V& u
此时的楚国依然处于极端自信之中
8 W6 p7 P* i+ c, B: {* i
2 W3 @: Z$ f# q; e# I截止公元前312年,秦国在中原地区已经有了两个向东方挺近的基地,一个是河南淅川一带的商於之地,一个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在进一步获得了地缘优势之后,张仪延续了之前“联合韩魏讨伐齐楚”的谋略。由于韩魏已经降服,下一个对手便是楚国。
- u4 w' r0 p; o- A* g
4 h6 V. q, R) M( I" R% l" G此时楚国还比较强大,先后击败过魏国、齐国与越国,自认为同时有秦齐巴结。所以有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r& }* \3 p" L" H4 P
% a3 L8 s- F5 Q
雄心有余而谋略不足的 楚怀王
3 y) J2 D! Z8 [ w7 m3 W& k- ?
, C, c* e; ]& [/ C& }2 I% V, G在意识到局势有变后,楚国与齐国联盟,开始了多线布防。楚怀王派三个大夫带领九军,向北围攻曲沃和於中,让景翠 带兵防御韩魏的南方。然后,景翠率军围攻韩国的雍氏。作为回应,秦军东出函谷关以救韩。作为齐楚联盟的另一支柱,齐国出师配合楚国,攻打原属魏地的曲沃。为了配合楚国在西线的行动,分散魏国的注意力,齐国军队还联合宋国袭击魏国的煮枣。齐楚联盟咄咄逼人的攻势,让秦惠文王十分担忧。秦国要取得与齐楚争霸的有利态势,就必须先打散齐楚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m6 v" H% g. w3 ^6 _4 V9 [
# ?" g# C% U; P
此时巴蜀归秦不久,土著势力还十分顽强,秦国在巴蜀的统治基础非常不稳定。从西面攻楚的条件尚不成熟。而与韩魏的联盟,却为秦国从中原-南阳盆地攻击楚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于是秦惠文王决定好好利用这一优势,派张仪出使楚国,实行骗楚决齐的策略。这就是张仪用商於的600里地为诱饵的计策,让楚国与齐国断交。并建议秦楚两国制衡齐国,一起称霸天下。3 v8 y7 J [- ?$ g+ z- \/ ^
5 E$ j# M) ^# J3 J
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商於古道
" j* H7 G, b1 ?( Z6 A8 `7 H/ a& Y$ U0 {# K& A6 O0 h$ }
商於之地大约位于今日的商洛到淅川之间,既是秦国南下的要道,也是楚国北进的战略基地。如果能夺回这里,对楚国实现自己的雄心大有帮助。而且战国时代在此之前,各国的换地或者割地,都是言而有信,不会轻易毁约。但是屈原和陈轸等人依旧指出,如果秦国能够先割地给楚国作为信物,楚国再与齐国绝交也不迟。但是楚怀王急于取得秦人的土地和信任,于是不顾一切的与齐国绝交。/ k6 e3 Y6 Z2 R9 K- t, K, f
+ l+ n0 y p2 v
但秦国迟迟不给出正面回复。在张仪吊着楚国的3个月里,秦人表面上用各种借口搪塞楚人,其实已经做好了对秦国人的动员和一系列大战的准备。
! [& j# G3 R0 j7 E1 C
, W) m. t, X$ D. V8 x楚王亲自上阵也挽救不了自己的军事颓势
2 C/ P5 q3 R R5 K5 [- y+ {: `' c
发现上当了之后,陈轸建议愤怒的楚怀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割让一座名城给秦国,换取秦国的援军和自己一起伐齐。这样可以从齐国身上割肉,弥补损失。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楚王只想对秦国出气。更何况,外来的士人在楚国向来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重视度。楚人向来都是优先兼顾自己,再考虑外来人才。这对于楚国的敌人反而是一个大优势。" L0 I7 B$ N( v
3 F% J/ A* S) \, Y( D9 W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秦楚战争中打的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楚国彻底丧失了对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控制,楚国一度从武关杀入关中。但是正如秦惠文王所预料,楚国的后路被韩魏所骚扰。而且韩魏趁机攻破了楚国在南阳盆地的防线,导致了楚国西线防御局势的极度恶化。连续的战败,让以屈原和景翠为代表的仇秦派,受到子兰和靳尚为首的亲秦派的压制。
9 k. @2 W# [, N# b# A( z
6 O1 b& C% r2 H+ Q; L2 v+ a3 m在此之前,楚-齐-秦在版图上是一个稳定的倒三角格局。但是被张仪一番讹诈之后,楚国不仅失去了西部的山川之险,还要不断的用大量兵力去填补缺乏自然险阻带来的防御优势。而且楚怀王的一番操作让天下人嘲笑楚国的谋略,进一步损害了楚国的威望。楚国由能够主动向西向北方出击,变成了被动地向东线退缩的不利态势。
& B' E' O; [+ v# U$ W+ W& f# {- X) A. ` T7 M& {" Z3 }
挺进中原) I/ K# P! B( \
/ j5 q5 ?+ j3 W I
2 ?1 p8 A `7 E) ]( d六国的每次互相拆台 都会引来秦人的下一轮东进) R; E( l$ e' R! q
: k6 a) S& E2 Z) Y: \4 P"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赢荡即位后继续执行东出天下的战略。由于勇武好斗的秦武王不喜欢狡诈的张仪,所以张仪主动选择离开秦国。秦武王主动将张仪送到魏国,一年后,他死在魏国,也算是落叶归根。
0 Y; q' `; o$ G8 \8 B' c0 n. G7 z$ ]7 c: d0 d
综观张仪的一生,其最大功劳就是进一步打通秦国东进中原的崤函通道,还有以拉低下限的方式拆散齐楚联盟。虽然楚国因此损失惨重,但是秦国的国家信誉随之降到新低,各国对于秦国不讲信用的印象深入人心。这既减少了秦人以外交方式巧取豪夺的可能性,也从反面加强了兼并战争的烈度。* }1 }% `0 ~3 ]" u0 _
' q, g/ }; C( L. v张仪的成功 也给秦国积累了恶劣名声
# P" _7 W- Y' o! I, G; v) W5 }7 j# H- p9 w! G4 r) x
总体来看,苏秦和张仪的一生是缺乏直接关联和交集的。苏秦主要出现在齐燕赵的故事剧本里。而张仪的主场是西边的秦韩魏楚。而新登基的秦武王虽然不喜欢张仪,却还是捡起了张仪的早期思路。东入三川,并监视周王室,找机会夺取九鼎。5 v' p3 K( E1 t# c/ b8 {
" p! F) M9 }' M, {" H; ~" u# y
相比于张仪时代,此时秦国的地缘条件变得有利了很多。所以在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丞相甘茂联络赵魏,猛攻韩国的宜阳,以便打通进军周王室的道路。宜阳依山带水,有渑池和崤山作为依托,是韩国西陲的军事要塞。韩国在此屯兵十万,城高而且兵多。虽然仅仅是一个县,但却顶得上一个大郡。甘茂在得到秦武王完全信任的保证之后,于当年秋天发动了对宜阳的围攻战。秦军猛攻宜阳半年之后,以斩首六万的战果夺取宜阳,并顺便攻占了韩国的武遂,自己开始筑城防守。
# i6 a, w# l0 B' z) r! ^5 c% Z8 j$ b) K& c8 ]1 A& L
为了装逼而举鼎惨死的秦武王
; b+ E" X* p& L
: h4 t/ L1 H( j. x! v/ `' c) T4 z: q在宜阳之战期间,楚国派柱国景翠联合韩国对抗秦军,但是楚军还没有赶到就在路上被东周君拦住了。周人认为秦国猛攻宜阳的目的就是要夺取周王室领土,而且秦武王还和甘茂以息壤盟誓,证明秦国不夺取城市誓不罢休。所以周人建议楚军等到秦军拿下宜阳后气喘吁吁,再出手抗秦。结果,突然出现的楚军,迫使秦人将煮枣城送给楚国。而韩国和周国因为感谢楚人的出手干预,也纷纷送礼。- a) f7 s! `' _' x' I" o- ] F5 N
4 r$ n( `( J8 f但占领宜阳,意味着崤函通道已经完全被秦人打通占据。秦人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终于获得了在中原的立足点,实现了数百年前秦穆公的理想。秦武王在位时间很短,成就却不可小视。* F# i& k' E& {1 E! g2 K$ u
% N: o; R/ z' b+ q {9 N6 H) n! e
在中原得志之后,秦国又把火力对准了楚国。在楚国打输了丹阳和蓝田两场战役后,秦国和魏国一起设局捉弄楚怀王,怀王再次上当。秦军原本计划与楚军一起,攻击魏国的皮氏。于是魏王准备将太子送到楚国当人质,劝说楚王与秦国断交。还说秦国怕楚国背盟,肯定会献地于楚。秦相樗里疾听说之后,拒绝给楚国献地,反而决定顺势教训楚国。他沿用了张仪的计谋,表示只有楚国驱逐了魏太子,才会将地献给楚王,并一起进攻魏国。但是在魏太子被驱逐之后,魏国顺势和秦军一起攻楚人。
Y# ]3 R7 G% w
6 W# z: E1 I' J' u; d# h楚国人的反复被骗,不仅仅因为楚怀王的利欲熏心。楚人一贯傲慢自大,蔑视外国人才,不重视收集敌国情报有关系。而亲秦派的得势,则与秦国的外交战略的高效密不可分。
, t6 z# v7 \8 X
0 x; |" q# E( k$ q6 p" z- @; H4 R2 U! _! ?齐国的极盛/ w0 f: v7 m7 E1 I1 V8 H
9 Q5 S' ?' j q. `2 [8 L! V8 j( r2 [9 h( Z- B# ]. p
吞灭燕国后的齐国 暂时达到了军事实力的巅峰
3 n, Q6 D3 v( T+ l2 o c
& J, x( c) X. J0 N3 G3 q' \齐国攻克燕国后,因为各种逆行倒施而激起了燕人的顽强反抗,还引发了赵国、魏国和楚国等势力的警惕。这限制了齐国对诸夏北方边缘地带的扩张。
8 j$ }. o- g# C- M4 d2 ^; t& U, z
在向东北方拓张受阻后,齐国将主要的扩张方向对准了位于比较富庶的中原国家--宋国。但齐国又担心秦楚等大国出面干涉,所以汲取之前的教训希望先抑制齐楚,然后再吞并宋国。燕国方面的间谍苏秦和苏代等人,也顺势利用这一机会,计划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随着秦国政权的更迭和新王上台,韩国和魏国则希望左右逢源,通过和齐国的联合挽回部分从秦国和楚国那里失去的土地。新一轮混战也就开始了。
* ~& X/ e7 \1 {; A( ^. @- {" c6 }6 n' q( {% z, h4 x* l8 h. U
齐国在不知不觉中 将扩张冒头对准了中原的宋国* u3 s" y. x) [: ~% t
2 h$ O* A) |. N+ {0 n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攻克了宜阳之后,来到了天子的所在地周国。结果因为炫耀武力,举鼎而死。新即位的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就是楚王室偏支。秦昭襄王又与楚王室进行联姻,让秦楚获得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公元前304年,秦楚会于黄棘,重修旧好,将上庸还给了楚人。随后秦国集中兵力东出中原,攻取韩魏的土地,夺取了武遂和封陵等地。$ O+ ^3 o- E( r" G9 k
) o. L J. ^$ v
齐国之前与楚国有合纵盟约。现在齐国借口楚国背叛联盟,投靠秦国而联合韩魏讨伐被秦国轮番打压的楚国。楚怀王通过派太子熊横入秦为人质的方式,换得了秦人的出兵救援。但在一年之后,太子熊横在秦国因为决斗中杀死秦国大夫,秦楚关系再次恶化。而齐国则希望进一步离间秦楚关系。4 y5 s8 P7 n1 M) v
2 j8 W T- v* O; `% |% r9 u
匡章时代的齐军 还可以和列强正面抗衡
6 w! ?4 q; b6 Y% z( F/ {: n
% K! L& l. I8 I) J6 D于是齐王决定联合韩魏出兵伐楚,攻打楚国防线的要冲,正对韩魏的南阳盆地。楚军和齐国联军隔着泌水对峙,彼此都担心对方趁着过河发动袭击,所以对峙6个月都没有先动手。匡章顶住齐王的重重压力,拒绝浪战,而是耐心地寻求对手的破绽。后来匡章从樵夫口里得知,楚军重兵布防的地方水流非常浅。于是趁着月色度过浅滩,发动出其不意的突袭。在垂沙之战中重创楚军,导致了南阳盆地里的宛、叶等地都被韩魏夺取。在趁火打劫后,秦昭襄王以邀请楚王来武关相会为理由,趁机扣押了楚怀王。9 U6 S% h' G; H% t, d
. R6 G% R j4 q- F
齐国在垂沙之战中取得的辉煌胜利,让秦国也感到十分震惊。于是秦国也选择派出人质入齐的方式,又在公元前299年请孟尝君入秦为相与齐国连横。从公元前307年开始,随着赵国开始胡服骑射的变法,秦-楚-齐的倒三角格局,开始向着秦-赵-齐-楚的四强格局演变。而齐国和秦国的连横,对计划开扩胡地的赵国是非常不利的。于是赵侯赵雍向秦王陈述齐国的野心和威胁,让秦王相信与赵国结盟好过与齐国结盟。于是秦昭襄王选择赵人楼缓为相,解除了齐人孟尝君的职务并将后者囚禁。齐秦联盟变成了秦-赵-宋VS齐-韩-魏联盟的对峙。
, G+ ~, n0 t6 v5 r# W
# a1 R6 T' H0 w% h" v未来的伏笔
) D/ e3 _# _. O7 U9 S. x8 x: I6 m9 v& N! \
9 s# d4 k* O' R a靠着鸡鸣狗盗之辈出逃的孟尝君
# n& v/ w. N. e- ~; b! p' _; Z& c
0 ]% k0 q6 X7 g1 T4 q h在孟尝君通过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成功脱身,对于秦国的无故扣押非常不满。于是在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联军大举伐秦。而赵国正是希望齐秦交恶,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宋国此时则满足于当一个富庶的贸易中心,不愿过分卷入诸侯混战。; k6 Y* g1 g7 [* u$ p
- C& ~7 O6 R' v# z趁着秦国本土被齐韩魏围攻,赵武灵王以雷霆之势灭亡中山国,消灭了心腹之地的百年大患。而凭借着孟尝君对秦国和崤山通道的了解,持续三年的合纵战争最终是联军攻破函谷关,开始试图威胁咸阳。这是自秦孝公变法和秦楚蓝田之战以来,秦国腹地受到的第二次威胁。最后,战争以秦国割地给韩魏告终。经过一番操作,齐国在正面战场上两次击败秦楚两大国,声望和威信都达到了顶点。
4 J- w' P$ c9 K4 d1 A% r
$ v2 f; e+ r3 W6 v' l赵国乘势灭了中山 成为了列强中的新一代势力- I) `6 [* }; O' K6 Z
N: F( M0 U% ^5 b2 m5 T9 _
此时,计划复仇的燕国正在燕昭王的计划下,收集各路了解齐国的人才,为新一轮的齐燕战争磨拳擦掌。赵国方面则因公元前318年-317年的五国合纵的失败,识到联盟作战的不可靠。所以赵雍通过对草原戎狄的战争,有了从北地向西迂回,绕开函谷关天险灭秦的大胆计划。 L! ]3 O; @! a) u" F
+ w# u4 U6 O1 \0 u4 I1 `0 c此后的燕赵两国,将取代衰败的楚国和好运不久的齐国,成为维持诸夏世界平衡的新力量。
( N! I V, x& u* q
5 F2 Y4 h+ }9 h) b1 e/ Z+ G, M! ~搜索$ n0 U1 d9 \8 H3 x E- T
' D& v) l7 R: K纵横家( m5 [9 i& z9 O& k' A# Z( ^
3 t, Z) c( I' T6 W# L1 `# p) g! \
苏秦和张仪' r* g) D7 W7 L
' o! {7 }- I8 w9 M4 ?* y
张仪的结局# \ H9 o, e5 k: x: S g" a5 \
, R7 R' g" x% r0 H7 s2 K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y) ?& T+ J, z% u
/ t/ o7 v: J: j, Y. M1 q3 {% Y" s9 G楚虽三户是指哪三户
- d. M/ J$ L& |" r1 V+ t# _- t8 j% A- O4 r% K, P
张仪简介
- ^4 E; O5 x+ ~5 ~4 _: D2 t' @9 L- s2 v% V8 I# Y+ l( }' f* n' M
9 X) l) W" p8 Y7 g, Q7 ~2 h4 K! i: i' n
# j& U- I! ]" R8 p; }" c* O+ M5 x0 e4 E) d" d4 L
: e* O1 l4 F, o. y/ Y
+ w: Y, Y$ ~5 g- C3 [* N4 |) k3 ~* ~1 d* C: h& s5 }
5 R2 {6 w; K/ x9 J7 n8 S
, v* K6 w% {0 q8 ?8 H( @: w- v: g, O* ?) y6 j! |6 _
% s' Q" J1 q0 M" o4 y
/ V3 e0 _' s" i/ O% I& @8 S! P$ _3 _5 i3 n* E# k
% c, g# I& V7 M$ r5 I! ^
; V4 s- u! U5 l0 ~1 L7 P; Q! _( n; W" N4 z* b- p2 u3 k8 ]
# C& G# {8 l5 z [
! t b: y F; i6 z9 O2 F) L4 Z8 g/ b
& D4 x6 N% c$ W' W" s) G+ `! O) e" p' f" V4 @( Q. `
; q& C E5 f! h2 D- a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