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_8 J6 ~/ {7 g6 Q5 `; x9 @ Z2 @3 e+ w- P d! }& Z& O
5 j! L% x6 b3 m5 S . ?$ l" P7 C8 V; S
r" ^! ?) Z/ w0 { } c
走进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庙坝镇第一小学(简称“庙坝一小”),犹如走进立体的“红色文化”课堂——孩子们自己当“小老师”讲述发生在城口的革命故事、用手工泥塑再现百年经典、通过积极践行红色文化攒存“红色幸福币”……“读、学、听、看、访、讲、演、写、画、塑、研、评”等党史学习“十二载体”,让该校党史学习教育更立体、更生动。 “自县里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来,我们以‘童心向党’为主题,以‘十二载体’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效果不错!” 庙坝一小校长戴国波自豪地说。 孩子们参访镇上红色遗址。受访者供图 学习 “在我们城口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碗水蜜蜜甜,红军再喝喝不干……”本周一早上,庙坝一小的红领巾广播站准时开播红色故事。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孩子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城口是有着深厚革命传统的老区。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在学习党史经典故事同时,学校特意增加了发生在城口的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更接地气。 孩子们参访县内红色遗址。受访者供图 在学校的红色文化长廊,码放着大量图文并茂的红色书籍。其中,既有《少年儿童学党史》《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等经典红色作品,也有像《血沃巴山》这样的地方革命史教材。不少孩子利用午休时间来这里翻阅、讨论,红色文化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城口县内有大量丰富的革命遗址。庙坝一小带孩子们参访位于镇内的红三十三军指挥部遗址,以及位于县城的重庆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等,深化孩子们对红色文化的感受。 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党史优秀人物、时代楷模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的优秀影片,举行少先队员主体队课;利用每周四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学生挖掘、整理和讲述革命故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作 在学校泥塑教室,有一艘长约60米的泥塑小船。拙朴的船身、修长的船桨,却有着破浪前进的昂扬姿态。在船身上,镌刻着稚嫩的四个大字:“红船精神”。 这是孩子们在泥塑课上,用当地的随处可见的黄泥创作的。此外,还有红色五星、党旗等一件件带有童真的作品。 孩子们创作的泥塑作品“红船精神”。采访者供图 在每周一的国旗下,都会有一个班级以表演情景剧的方式讲述红经典小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经典场境,展现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庙坝一小利用语文课、美术课、泥塑课等,带领孩子们用自己撰写诗歌、描绘党史经典时刻等方式,感受红色文化。 “通过这些孩子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经典后进行自主创作,在创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激发他们对红色精神的共鸣。”戴国波说。 践行 在庙坝一小,食堂开餐时采用的是“自助餐”形式。孩子们排队自取,吃多少、盛多少,几乎没有浪费;洗碗时,孩子们将龙头开得水量适中,用完就关。 “以前也给孩子们讲要节约的观念,但没想到现在大家能这么自觉!”在食堂工作多年的周光翠阿姨很感慨。 孩子们在红色文化长廊阅读红色经典。受访者供图 为让红色基因深植青少年心灵,庙坝一小开展“凝心聚力为党培育更多的‘红孩子’”主题少先队教研活动和“红领巾奖章”评选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从书本走向实践;根据日常孩子们的表现,给出色的“红孩子”颁发红色幸福币。 除了在学校表现良好,还有不少孩子主动参与看望孤寡老人、环境卫生保护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校外红色文化小小宣传员和践行者。 “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持续奋进的未来,校园是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城口县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口将紧密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持续加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把红色的种子播撒进每个青少年的心田,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来源:重庆日报
0 F+ b, N7 t- k2 \( B4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