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的鸡鸣乡 摄影:许幼飞 鸡鸣乡是城口县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乡镇之一。该乡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仅1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全乡耕地的70%以上。鸡鸣乡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比例高,“三高一低三差三重”情况明显,被市委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近年来,鸡鸣乡围绕抓好稳定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生态保护、人口素质、公共服务、村支“两委”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八大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全乡脱贫工作,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3%。在鸡鸣乡金岩村村民沈贤福的脚下,一条4.5米宽的村级公路已初具雏形。它紧贴在悬崖绝壁上,向大山深处延伸,通往山顶的中药材基地。 产业路已初具雏形 摄影:许幼飞 对沈贤福和村民们来说,这是一条产业路、致富路。鸡鸣乡地处城口县南部地区,从地图上来看,这里的地形就像一个V字,而金岩村处在V字一侧的大山里。由于山顶有一片地势平坦的地方,且海拔超过2000米,适合中药材的生长,所以金岩村的村民们历年来有种植中药材云木香的习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云木香的种植规模扩大至8000亩,形成了一个中药材基地,每年能采收云木香600余吨。虽然规模已经有了,但运输却一直是众人的一块“心病”。“由于不通公路,药材只能靠骡马运输,一斤云木香能卖8元钱,但运费每斤就高达1.3元,这无疑加重了药农的负担。”鸡鸣乡党委书记李明伟对此颇有感触。今年48岁的沈贤福虽然在几年前就已经搬下山,但因为自己在山顶种植了150亩云木香,平时的管护、运送仍需要上下山。“一般都是晚上2点,戴着矿灯、背着背篓,摸黑上山。遇到坡度大难走的地方,往往是手脚并用。”沈贤福眯缝着眼睛回忆道,“单程都要走上四五个小时。”不仅如此,由于道路崎岖,沈贤福种植的云木香每年都未收完过:“不好请小工,山下120元一天,山上150元一天都没人愿意去。”修一条连通中药材基地的路,成为当地村民最盼望的事。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鸡鸣乡狠抓以路、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也就提上了日程。“为了修这条路,我们勘测了四五次,最久的一次,在山里杵着棍子走了整整8个半小时。”李明伟称。“上山的路要通了!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沈贤福很是激动,每天天不亮就揣着几个粑粑出门了,一直在工地上忙碌到天黑才回家,“哪里需要人帮忙,只要招呼一声就有足够的人去,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接下来,我们准备对这条路进行硬化,而且从两头同步施工,预计今年国庆节前能通车。”李明伟信心满满,“该产业路建成后,中药材运输成本降幅可达90%以上,节约运费约150万元,药农每户可年均增收近1万元。”路,快要通了。沈贤福也开始谋划起新发展。“我准备在山上再种植党参、天麻等高附加值的中药材。”沈贤福坦言,以前路不通,自己害怕这种高附加值的中药材会被别人偷走,道路通畅后,自己准备在田地里装上监控,看到情况不对时,就骑车花上十几二十分钟到达现场,安全性将大大提高。不仅如此,他还准备买台三轮车专门跑运输。 在鸡鸣乡,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不仅仅是沈贤福,还有无数的乡亲们。 张山民和他养殖的中蜂 摄影:许幼飞 “嗡嗡——”在双坪村中蜂养殖基地,一排排蜂桶在山林间直立,蜂农张山民置身其中,观察着飞舞的群蜂,嘴角不时扬起一抹微笑。“今年养殖基地的蜂蜜产量预计将达300余斤,我家预计可以增加2万余元的收益。”今年49岁的张山民是双坪村的“苦人”——妻子残疾、母亲长期患慢性病,生活的重担全压在这个身材并不高大的男人身上。2015年,张山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气候温和、日照时长、植被丰富,鸡鸣乡中蜂产业的发展一直稳中向好。张山民嗅到了商机,决心开启自己的养蜂事业:“2017年,我还到乡政府专门学习了一周的养蜂技术。”那买蜂桶的钱从哪里来?对此,鸡鸣乡各村集体统一采购蜂桶等交由贫困户养殖,政府提供养殖技术服务,采用定额包干和按产量两种分红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益。在政府的帮扶下,张山民发展起了中蜂产业,现有中蜂60余桶,还实现了异地扶贫搬迁。如今,靠养中蜂,张山民实现了稳定脱贫。
来源:重庆学习平台网 6 U2 D. X) _,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