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孩子,原来除了在家带孩子没事可做,想挣钱又走不开。现在好了,不但能陪孩子读书,自己每个月还能挣个两三千元的收入。”近日,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乐山村高梯子一栋居民楼的缝纫加工坊里,80后年轻妈妈余兴连正坐在缝纫机前忙碌加工最新定制的玩具订单。
这是明通镇乐山村鼓励闲置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一个场景。加工坊里十余名女工跟余兴连一样,在这之前,都是普通农村家庭主妇,因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孩子上课期间,便有大把空闲时间。这样的闲置、闲散“陪读”“陪护”劳动力是村里的普遍现象。
乐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刘先容看在眼里,今年年初,她萌发出想要聚集这些闲散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的想法。她找到了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商议,大家集思广益,从实施难度、成本、效益等方面,再结合刘先容自身的缝纫手艺考虑,一致敲定来做缝纫来料加工。
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刘先容一边张罗加工坊接单销售渠道、机器设备、厂房租赁等事宜,一边招募“陪读”“陪护”、困难家庭妇女,加工坊于今年2月底正式开工。
加工坊里五间仓库,一间制作间,十多台缝纫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制作间两侧。“要先将布料边缘对准压脚边,留边与压脚同宽,这样出来的线缝又直又快。”“对好打剪口的地方,不能扎漏线缝……”密集的缝纫声中,刘先容四处穿梭,不时开口纠正“徒弟们”的操作手法,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已有10人从完全不会车工的“小白”跻身成了“熟手”,有了可以傍身的“一技之长”。
为照顾工人时间,加工坊实行弹性工作制,保障务工的家长能够上班、带娃两不误。不仅如此,大家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物料拿回家做,时间、方式都很灵活,因方便看护家庭,陪护家人,工人们都亲切地将作坊称之为“陪护家庭工坊”。
“我们是按件计酬,我刚来的第一个月是学徒,当时不熟练,做得慢些。现在做熟了,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多,少的时候也有两千左右。”余兴连说。
“3月至5月已累计出货万余件,获得4万余元的收入。”看着加工坊日渐起色,刘先容脸上露出了笑容。“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今后能够慢慢扩大规模,吸纳更多在家妇女就近务工,同时掌握一门手艺。”刘先容信心满满。
“陪护家庭工坊”的建立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拖”“懒”“散”风气,提高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勤劳致富意识,营造出向善向好的文明乡风。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