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开高速控制性工程蓼子特大桥拱肋顺利合龙
为全国首座实现“高精度”复合转体的桥梁
“先竖转体44度,再平转182度,然后又竖转30度……”历经7天的转体施工,在现场100余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紧密配合下,近3000吨重的4块拱肋,在大巴山间百米高空成功上演“空中芭蕾”,每个动作历时几个小时,不能有丝毫差错。8月29日,城开高速重要控制性工程蓼子特大桥拱肋顺利实现“高精度”合龙。
杨元海 摄
城开高速蓼子特大桥位于大巴山构造侵蚀、溶蚀低山峡谷地貌区,为典型山岭重丘区桥梁,全长约330.8米,是全国首次采用单肋空中平转、竖转混合转体工艺的大跨度拱桥。每幅单拱肋都先上行竖转44度,再平转182度,然后又下行竖转30度,全桥四榀拱肋一共进行了12次关键性转体操作,1次半肋低位节段竖转成形,后期还有4次拱上撑架竖转卸载。转体次数之多,转体难度之大,转体精度之高均系同类桥梁之最。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卢冠楠说:“这个桥因为地形的限制,常规的工艺没办法实施,逼迫我们研究一种新的工艺,经过广大的技术干部共同努力,研究了竖转→平转→竖转多重转体工艺。这个技术对整个大桥建设可以减少大量的山体开挖,减少大量的弃方,减少土地的占用和植被的破坏,是一个绿色建造的技术。”
王荣 摄
“如果按传统缆索吊装工艺,在建桥过程中,蓼子特大桥的两端需要布置锚锭,但现实是一端连着蓼子互通,另一端连着长湾大桥,锚碇位置山体横坡达到70多度,锚碇布置处还有滑坡堆积体,不具备锚锭布置条件。同时,蓼子特大桥距离河面达100多米,相当于50层楼高,施工难度大”,重庆高速工程顾问公司城口工程部业主代表廖能武介绍,“在综合考虑运输条件和场地建设条件,我们在主拱采用平转和竖转相结合的施工工艺,拱肋在现场搭设支架进行卧拼施工。拱座采用分离式,每岸左右各一个拱座,分上下转盘,转盘间设置球铰、撑脚、牵引索和牵引反力座,拱肋施工时采用平转+竖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肋分幅转体合龙。”
单拱肋转体具有横向刚度小、抗风稳定性弱等特点,对转体施工的平衡座尺寸、抗倾覆稳定性、拱肋抗风等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此次蓼子特大桥顺利合龙,全国首创“竖转→平转→竖转”多重转体工艺的成功应用,为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桥梁建造水平及转体施工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杨元海 摄
接下来,该工程将进行桥面系列作业。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卢冠楠说:“蓼子特大桥合龙为城开高速年底通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横撑的安装,还有吊杆安装,以及桥面钢梁的安装。”
城开高速是G69银川到百色的重要一段,总里程约128.5公里,全线按双线四车道建设,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据重庆高速集团介绍,2022年底城开高速将通至城口县城,将比合同工期提前近1年建成通车。通车后,城开高速将继续向陕渝界推进,2026年有望为重庆市新增一条北上陕西的直连快捷省际通道。城开高速建成后,对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升级,助力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加快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此外,城开高速还将完善全市骨架公路网布局,成为打通重庆市向我国北部、东北部辐射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