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重庆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征程,奋斗在城口县,用真诚浇灌梦想,用热血播种希望。
7月14日,重庆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全员在城口集合,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重庆师范大学第24届研支团城口分队在服务地项目办报道暨第22届、23届、24届研支团志愿者交接现场 7月14日至18日,研支团成员参加了为期5天的城口县新招募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集中培训。本次培训采取“线上+线下”和“主会场+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涵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重庆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状况、乡村振兴政策、公文写作方法等,有效帮助研支团成员了解西部计划政策,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为奔赴基层一线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结合城口县项目办相关培训安排,研支团成员积极承担“洁小青”“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前往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学习,参与新老志愿者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筹备文艺汇报演出等。 据悉,自2019年派出第一批3名支教团成员赴重庆市城口县进行支教服务以来,已有三届完成支教工作,接续服务城口、融入城口、扎根城口,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巴山渝水,为城口各项事业发展形成新局面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研支团成员出征仪式与服务地团委书记、教委负责同志合影
来到明通中学已经半个月了,从给孩子们第一次上体育课、第一次上地理课、第一次批改作业到第一次参与中学团委工作,经历第一次的同时也在体会着学生带给我的感动。我们一起度过了教师节、中秋节,娃娃们总是热情的喊着“段老师”,让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受到了温馨。班上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并不好,但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就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到来,能给身边的孩子们带来温暖。 “舞蹈专业毕业的来教英语的音乐老师要加油呀!”朋友们这么鼓励着我。到今天,我在高观学校已经进行了8天的课程教学。负责八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程、七年级的音乐课程以及舞蹈课后辅导。除课程教学任务外,我还负责会议、活动等照片拍摄以及相关文体活动组织与指导工作。 短短几天,我在孩子们口中的“叶子老师”这个称呼中慢慢成长,用行动践行成为一名支教老师的初心。第一次上英语早读,第一次批改作业,第一次给他们报听写,第一次收到学生想和我做好朋友的信,经历第一次的同时也在体会着学生带给我的感动,心中有着满满的爱。希望用自己的付出来表达自己心中满满的爱,用一年的时间陪伴他们,做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 2022年8月28日,这是我带着研支团使命来到城口明通中学的日子,我想,这也是我人生中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天。我坐在来到明通中学的小巴车上,从窗外看见道路两旁连绵不断的高山,那个时候,我觉得明通这个小镇其实很大,大到能够承载我的支教使命和教师梦想。备课、听课、上课、批改作业,都让我的支教生活变得充实而又快乐,课堂上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之于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教育事业之于每一个人的意义。我会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在明通中学践行自己的育人使命,按照“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在奋斗与磨砺中努力成长成才。 来到城口县巴山学校已半月,用两个字概括这段时间就是——“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进入巴山的漫漫山路。主城区到城口县的路上,大巴车摇摇晃晃行驶了近7个小时,从城口县城到巴山镇又是1小时。一路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这样一座连一座的大山,多少山里的孩子用一生都翻不过……第二个挑战来自临行前一天突然接到的班主任工作。硬件和技术有限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最大的挑战是乡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和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缺乏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问题。振兴乡村教育道阻且长,吃苦受累是必然,但教育事业的诗意不灭,这诗意来自办公桌上小纸条的关心、日记里的一句感恩、孩子们的每次进步……不远千里来到巴山,只要能为一个孩子的人生带去更多光亮,所有眼泪与汗水便都是值得的。重任在肩,挑战重重,最后我想用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Il n'ya qu'un héroïsme au monde: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