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沿河乡柏树村、迎红村,村民们正三三两两的在竹林中忙碌,对竹林中的杂树、病竹、枯竹或不利于发笋的竹子进行砍除,竹林的疏林改造正有序进行。 柏树村竹林资源丰富,发展竹笋产业有“先天优势”,但经过长时间更迭,竹林缺乏人员管护,导致竹林笋产量不高,通过疏林改造,能有效改善竹林卫生环境,调整竹林密度,促进竹林生长和产笋。“我们在未实施疏林改造以前,我们笋竹亩产量200余斤,通过疏林改造后我们的亩产量可以达到500斤以上,年产值可达三十到五十万元。”柏树村副支部书记刘宗成告诉记者。 笋竹产业是柏树村目前的主导产业,现有巴山木竹20000余亩,新种植白夹竹4000余亩,柏树村先后实施了疏林改造3次,每500亩疏林改造用工人数40余人,每年兑现务工收入11万余元,疏林改造帮助当地群众务工增收。“我平时在家里做农活,每年秋冬季村里组织我们来进行疏林改造,每天工资130元,可以帮助家里增加一定收入,补贴家用,还是非常的不错的。”村民林厚胜一边疏林一边说。 记者来到迎红村看到,村民们在竹林间来回穿梭,不一会时间,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竹林就被工人们梳理得干净整齐、稀疏适当。村民叶多全说:“我们村竹林面积很广,自家房前屋后都是竹林,竹子生长速度极快,没几年就长得密密麻麻的,每年出笋时节采笋变得很困难,人在里面都挪不动步,现在村里组织我们进行疏林,竹林环境变好,也好看了,来年采笋也方便了,疏林改造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村里今年需要疏林的竹林面积有3000余亩,总共组织了40余人务工,预计工期在一个月左右,人均收入预计在2500至3000元左右。”迎红村副支部书记胡道平说。显然,沿河乡村民已不单单只在竹笋产业上获利,每年的疏林改造也已然成为了解决当地老百姓就近就地务工的好“良方”。 沿河乡竹林总面积6万余亩,享有“笋竹之乡”的美誉。今年全乡疏林面积4800亩,带动务工人数441人次,人均增收2500余元。近年来,沿河乡还开展笋竹采摘和疏林改造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竹笋采摘标准化,提高竹笋商品化水平,进一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沿河乡还举办了笋竹采摘、笋竹宴等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沿河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沿河特色的笋竹菜肴,让笋竹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名片。 来源:掌上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