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22656|回复: 0

    64载天堑变通途·逐路之梦

    [复制链接]

    6542

    主题

    6629

    帖子

    2万

    积分

    服务组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积分
    23891
    发表于 2022-12-30 14: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8年—1997年:

    与“七十二道脚不干”的艰辛抗争 


    修路艰辛,无路迷茫,路,始终掐着城口人的“脖子”。千百年来,连绵群山,挡住了城口人眺望远方的视线,却挡不住城口人世世代代冲出大山的梦想。 

    到上世纪50年代,城口还没有一寸公路。城口人出行,不是穿梭于直上直下的羊肠小道,便是在“七十二道脚不干”的浅水河中穿行。水深处偶尔出现一座由木棒搭成的“桥”,若遇涨水,木棒被冲走,那就只能望河兴叹了。

    据史料记载,在1958年以前,城口县境内没有1寸公路,1958年首修城奉公路之杨家坝段,自此揭开了城口公路的建设历史。没有路,难;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难;没有打开山门的出境公路,让深居大巴山腹心的城口人难上加难。城口人对路的渴求,简直是想到命根里去了。

    为了改变城口的交通窘境,当年的城口人拧成一股绳,全县上下,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基层群众都为之留下了艰辛的汗水。 

    上世纪60年代早期,一条为了修建襄渝铁路(建设计划搁浅)而留下的一段施工便道移交城口使用,城口县委县政府调集千余民工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凭青壮民工肩挑背扛,用钢钎二锤硬拼,耗时6个春秋,终于在1970年把这段准备修铁路的施工便道变成了城口的第一条出山路(出境路),这条路,就是“老城万路”。 

    1973年10月,国家拨来建桥专款20多万元,修建县城的任河大桥。修路县长廖达章担任任河大桥建桥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图纸从万县地区交通局拿回,已是12月了。施工时1号桥墩基脚挖掘极不顺利,原因是排水设备不足。为了在来年的枯水季完成这个工程,百余名工人及领导干部连续突击了七个昼夜,最终完成了1号桥墩的根基建设。挖掘2号桥墩已是74年的12月了,由于工地缺乏劳动力,于是城区机关干部、解放军战士、教师学生、街道居民600余人,头顶凛冽寒风,跳入刺骨的冰水,夜以继日,抢挖桥基。历时两年,长183米、宽9米、高12米的任河大桥在全县人民的艰辛付出和热切期盼中建成通车了。 

    1975年10月1日,举国欢庆的日子,两辆汽车驶过任河大桥,汽车开不到县政府的历史才宣告结束。很多见证过当年任河大桥通车典礼的城口人,对当时的盛大场面记忆犹新。

    任河大桥建成通车之后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交通制约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口与外界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口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唯有打破交通瓶颈,冲破山门,才能实现脱贫致富! 

    落后的面貌,窘迫的生活,更进一步激发了城口人的修路热情。

    没有资金来源,没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没有先进的技术,是城口公路建设中绕不开的难题。城口人修路唯一的优势是全县人民上下齐心,为修路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天干劲!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贫穷的老区人民自愿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去,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从挑来一撮撮泥土,砌成一条条坎子,到踢开一块块“绊脚石”,从干线公路改建到星罗密布的乡村道,城口人像移山的愚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在血与汗的浸泡中延伸、再延伸…… 

    自1958年以来的20多年时间,城口修建公路460多公里,先后动用民工15万人,捐躯者竟达220人,平均每2.095公里就有1人血染崖谷,有40多人为之伤残。大巴山为他们立下了丰碑,铭刻着他们的功绩。 

    截至1990年,全县修路23条,其中,出境路2条158公里,县道6条194公里,乡镇公路13条108公里,专用公路2条15公里。

    根据城口经济开发布局和客货流向特征,1994年,县上以适应山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制定了“九五”交通规划。1995年5月,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响亮提出,公路就是生命线,修公路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行动,必须大干快上修公路。随即,县上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交通的决定》《关于改扩建干线公路的实施意见》《关于调用农村劳动积累工改造公路的通知》等十多个重要文件。7月14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改扩建出境干线公路的决定,至此,城口掀开了交通建设热潮。

    1997年,重庆直辖,城口归重庆直管,已经铆足了劲儿的城口人,终于等来了交通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城口交通建设由此掀开了华丽的新篇章! 



    1997年—2003年:

    穿越层峦叠嶂,实现“八小时重庆”



    从中国的版图看,城口并非边地,是秦巴山系层峦叠嶂的阻隔,让这里成了交通的“死角”。每一届到城口任职的领导,肩上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因为,他们深知,城口的硬伤在交通。 

    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城口人清醒的认识到,县内乡乡通公路,只是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要发展、要致富,还必须畅通出境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口人要前往重庆主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老城万路绕行碉堡梁到万源乘火车到重庆,二是走老城开路翻越雪宝山接开县到万州再到重庆。无论走哪条路,耗时都在12个小时以上,倘若运气不好,路遇塌方、冰雪等自然灾害,出行耗时会更长。       

    城口人为出境公路所付出的艰辛,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地处大巴山腹地,要缩短与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就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条件艰苦的年代,每一座桥梁和隧道的背后,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曾参与修建老城开路的庞平说:“当时41个乡组织了41个工程队,抽调了8000民工,修建城开公路,那凭的是肩挑背磨,打二锤这些整出来的,又没得钱,搞的民工建勤,当时是吃的包谷面面饭,老萝卜缨子菜,凭二锤、钢钎打眼子,就是那么艰苦奋斗修出来的!” 

    碉堡梁是老城万路上绕不开的拦路虎,城万路二期改建工程进入冲刺阶段时,30多个城口工人腰系碗口粗的红绳,爬上100余米高的悬崖凿炮洞。一批批工人轮番上阵,被铁锤震破的手掌渗出了殷殷鲜血。在缺设备、缺资金的年代,全凭人力连续奋战昼夜,绝壁上魔术般地出现了一排排“天窗”,随着阵阵撼天动地的炮声,碉堡梁无可奈何地让开了一条大道。城口至万源的距离由此缩短了几十公里。 

    从1997年至2000年短短三年时间里,全县贯通了三排山、歇脚坡、大南门、船梁子等共计1800米的公路隧道,城万路、城开路也达到了二级路的低标准,初步实现硬化、油化,有效缩短了公路里程,出境通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重庆市委把“五年变样,八年变畅”的大交通理念,量化为“8小时重庆”的具体目标。县委县政府领导抢抓宝贵机遇,全力争取,多次到市级相关部门汇报情况,请相关领导实地调研。皇天不负苦心人,市委终于决定打穿雪宝山,建一座隧道将城口与开州相连。当时的重庆市市长包叙定将其命名为“通渝隧道”。该隧道是“8小时重庆”城口至黔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隧道完全在崇山峻岭间修建,施工难度罕见,所以被视为“8小时重庆”咽喉工程之一。 

    了解通渝隧道建设情况的周亚明说:“建设通渝隧道确实非常艰辛,遇到了突水也遇到了很多的突发事件。一次就是遇到了溶洞,溶洞的涌水出来,一辆五吨的东风车从2公里+200米处一直冲下来,冲到现在的咸宜镇河坝里面,当时也请了交通部和方方面面的专家,他们采取了一定的技术措施,也就是满板封闭,把溶洞进行封闭堵水。” 

    通渝隧道总投资约2亿元,是2003年以前我市已建成的最长的公路隧道,几近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长度的2倍。隧道贯通后,城口到开州县城的时间大大缩短,从开州经梁平上长万高速公路,直达重庆。至此,城口人无论是走新的城开路还是走新的城万路,都能在八小时左右到达重庆主城,出境通道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城口终于在新千年伊始,实现了从“蜀道难”到“8小时重庆”的历史性飞跃! 



    2003年—2013年: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借道出山,打通城万快速通道



    2003年,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到城口调研时,就明确指出,要关注老区发展、支持老区建设。关注老区发展的核心在支持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环节就是要打破交通瓶颈。 

    2003年7月,黄镇东就提出了城口对接全国快捷交通大网络的3种方案:一是接开县,二是接巫溪,三是接万源。前两者都是远景设想,而且到巫溪是离主城越走越远,接通万源有可行性。是改造已有的城万路,还是另辟蹊径?在当时,还无法决断。但市委领导多年前的初步构思,已经给渴盼快捷出山的城口人播种了梦想。

    在城口,修路的话题,不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极为关注。只要谈及大巴山一带哪里要规划路,哪里在修路,人们都会异常兴奋。因为被群山环抱的25万城口人,一直在眼巴巴的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2006年5月,达陕高速将于2007年动工修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城口。2006年6月上旬,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通过多方打听,确认达陕高速公路要通过万源,他们顿时萌生了新建一条快速路,在万源附近对接达陕高速的想法。很快,县委常委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借路出山的宏大计划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立即召集相关部门,专题商讨如何新建一条快速路连接达陕高速,并要求立即组织人员,拿出设计图纸。初步方案很快就出炉了。

    按照初步方案设计,将来开车从城口到万源上高速,总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在美好蓝图的指引下,艰辛的争取之路由此延展开来。

    2006年的6月底,城口的山山水水披上了绿色的衣裳,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正在思量着把快速通道的初步设计图纸先交给谁看时,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到城口人民的头上——重庆市委办公厅打来电话,市委书记汪洋将于7月上旬来城口调研。 

    汪洋书记必将给老区人民带来福音。这次调研,机会难得,必须要提出影响城口未来发展的关键难题。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商讨研究决定,专门就交通问题来一次现场汇报。于是,当汪洋书记的调研队伍抵达万源时,工作汇报就开始了。 

    汪洋书记为期两天的调研行程安排得很满,顺着弯弯曲曲的盘山道,探访大山深处的老百姓,调研汇报会则安排在晚上召开。由于先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城万公路上进行了快速通道建设的现场汇报,汪书记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因此,在晚间的汇报会上,修路很快就成了与会者讨论的焦点。汇报会上,县四大家的主要领导再一次集体向市委提请:修建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让老区城口融入全国快捷交通路网。 

    为期两天的调研,城口人出行的艰难;不等不靠的志气;渴望发展的激情都深深的感 染着汪书记。更重要的是,城口儿女曾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现在全市要实现“4小时重庆”,老区城口不可能排除在外。 

    在这次会议上,汪洋书记赞同我县提出的快速通道设计方案,他要求市级相关部门,细化措施,加紧落实,让城口早日实现“4小时重庆”。 

    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四家班子信心更足,多头并进,仅仅在2007年下半年,在城口、万源两地召开的快速公路专题会就多达96次。因为受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重大影响,有关工作被迫延宕一年。 

    2009年4月,城万快速通道有关工作再次重启。 

    这条路川渝两省合作共建,由谁出资是问题的核心。万源市和我县是同属秦巴山的贫困县,吃饭财政的现状决定了,我们都拿不出多余的钱修快速通道。一旦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解决,意味着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 

    在两省市多次协商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城万快速通道建设资金由重庆方面承担,万源只负责辖区内的征地工作和拆迁费用。重庆的这一重大决策,为城万快速通道最终落地吹响了冲锋号。 

    2009年12月24日,在白芷山托钱坡,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城万快速通道在万众瞩目下,开工了! 

    原定三年的建设工期,因为沿线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多项控制性工程的施工难度大,居 全国在建二级公路的前几位,大型隧道中涌水、突泥等意外状况频发,因此施工工期延长了半年多,终于在2013年8月6日顺利通车。

    城万快速通道建成后,城口人借道包茂高速出山,终于可以在4个小时左右抵达重庆主城了。 

    这条66公里的出山快速路,是城口筑路人用1000多个日日夜夜,踏出的一条金色坦途,大幅度缩短城口到重庆中心城区的距离,有力推动了城口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城口公路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掌上城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爱上城口,爱上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QQ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 渝ICP备1801574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