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不去的记忆》,2022年12月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倾情出版。
全书分为“抹不去的记忆”“山川美景长相忆”“世事沧桑看人物”和“传奇世界任悠游”四个篇章,一是纪实叙写人生旅途中弥足珍贵、难以忘却的记忆;二是用大巴山的音容笑貌展示对家乡质朴的深情和热爱;三是通过访谈人物的经历与大爱,颂扬其不轻言放弃的境界;四是用听来的小部分民间传说,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抹不去的记忆》用不事雕琢、土得掉渣的文字展开叙述,是一部彻头彻尾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山水乡土文汇。 李明是一个对文学有深厚情怀的作家,正如他所说“我爱文学,犹如我爱教育,爱得深沉、爱得执着、爱得用力。”至真至深的文学情怀,根植于他精神的沃土,几十年如一日,李明笔耕不辍,将对文学的酷爱倾注笔端,流淌于纸面,这些文字真实、自然、质朴、诙谐,散发着强大的力量,将每位读者内心的情愫与记忆一一唤醒,并蓬勃燃烧,引起强烈的共鸣。《抹不去的记忆》是李明继《巴山深处秋叶红》后的又一部文学力作,全书分为四部分:《抹不去的记忆》《山川美景长相忆》《世事沧桑看人物》《传说世界任悠游》,全书选材均为作者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有看得见的山、望得见的水,寻得到的自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悲苦亦有豪迈,宛如刚挖出来的蒲公英的根,不矫饰、不虚伪,真实、实在,还湿漉漉的。极力推荐大家阅读本书,相信你会因为书里的某个字、某个词、某个故事而奔走相告,相信这些文字会成为你心灵枝头的净水甘露,相信你能在书里找到另一个隐匿的自己。(作者系城口作协副秘书长蹇其宁)
唯有真情实感才是触动读者内心的那根弦 ——读李明散文集《抹不去的记忆》
收到李明校长的书,我很高兴。这是来自家乡城口的精神食粮,读来如饮任河水回味甘甜,如食城口老腊肉越嚼越有味道。 我和李校长认识多年,最初我们是从QQ好友开始的,他的每篇文章我都阅读,有时还写一两句评论,后来他每次在QQ发文章都私发链接给我,而我也如约而至点进去阅读了解更多故乡风土人情,借此化解干渴的乡愁。再后来我们有了对方手机号加了微信,这样联系就更加密切了。李校长做人谦恭,待人真诚,喜欢交朋结友,什么样的人都同他合得来。这也许与他多年当老师分不开,因为老师要遇见形形色色的学生,如何与学生融洽相处自然化为了他与人相处之道。 2020年1月国培计划他曾来过苏州,当晚我同他在得月楼吃过饭后顺便去夜游了平江古城。像穿越时空,我们踩着几千年的青石板,看遗迹、看小桥、看古巷、看水中摇晃的平江古城。一路上我们谈了城口文学的未来,我们谈到了很多城口本土的作家……后来如我们所料,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还谈到他们写的《明通井》《东安山水旅游故事集》《天降方斗》《禅茶鸡鸣》《老城口之老故事》,听他讲从《城口厅志》汲取营养较多,以至于我也去买了本《城口厅志》来细细品读,了解故乡的过去,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这次我为他来苏州写了组诗《客从老家来》,其中的一首《夜游平江》发表在《鸭绿江》,成为了我同他友谊的见证。《抹不去的记忆》第一辑“抹不去的记忆”有苦难、有彷徨、有人性的弱点,也有欢喜与感动,但无论面对怎样的世态,他最后都能释怀,这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和修养所为,也是他多年扎根基层教育的见证。第二辑“山川美景长相忆”,城口多山且四季美景各异,李校长喜欢游山玩水,一有时间就在城口的山山水水间穿行徜徉,然后把自己的所见化作文字,文字的美与景相得益彰,写尽了城口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读来如人在景中游。第三辑“世事沧桑看人物”,其中有些篇目写到响应国家号召为脱贫攻坚尽一份力,他把身边普通人在脱贫帮扶人员的带动下如何一步步走上小康之路,其中艰辛与难忘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第四辑“传说世界任悠游”,是对城口古老传说的整理和挖掘,具有城口地域特色,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素材。这本《抹不去的记忆》把工作生活融入了写作中,既有文学的艺术性,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他文笔细腻,深情贯穿整个写作,用写实的语言书写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太多的花里胡哨,更没有技巧技术的卖弄,只是平实地给过往留下了几许脚印。最好的文字是最真的情感,唯有真情实感才是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才会引起读者共鸣。现在出书不易,自费出书就更不容易。除了坚持、热爱,还必须有追求。在他即将退休之际为自己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城口文学界及城口地方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他的写作不会就此止步,相信接下来在真正属于他的时间里会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作者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重庆新诗学会、苏州市作协、城口作协会员李伟)
“一段不想很快忘却的日子、一段大浪淘沙的艰难岁月、一段刻骨铭心的时代记忆”——李明 读完李明书记的新书《抹不去的记忆》,感慨良多。常有人说谁谁谁在用生命写作,李校长又何尝不是,他用生命写作,写命运给自己的。这本书跨越了他的44年生命,跨越了他的父辈生活,跨越了城口县的历史。空间与时间交葛,历史与社会共进,相濡以沫的爱情,刻骨铭心的亲情,辽阔又悲悯的仁爱之情。叙写真挚朴实而细腻。喜欢书中的纪实感。读到作者本人的求学、从教、办学、管理经历,你会对他肃然起敬;读到对城口本土文化的探寻,比如鱼肚河的市、明通盐井、金字山的历史,你会慨然长叹。喜欢书中的山川美景。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带你览尽城口的山山水水。木魁河、巴山湖、仙女池、锅底凼、亢谷、梨坪、二道棚、青草坪、鱼肚河、金字山……没有凌空高蹈,字字珠玑,字字饱含深情,字字是美景,字字亦生活。热爱城口的人,向往城口的人,都会在文中找到共鸣。喜欢书中的“人物传记”。世事沧桑,他们可能来自深山,来自村社,来自某个企业,来自学校,来自艰难岁月,来自精准扶贫,来自乡村振兴……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串跌宕起伏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份感人至深的情怀。(作者系重庆市作协、重庆市散文学会、城口县作协会员滕芳)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好像还没来得及回忆,未来就已经在当下。这段时间,断断续续的拜读李明校长的新书《抹不去的回忆》。这回忆,走马观花的贯穿了他的一生。苦难、希望、璀璨、柳暗花明、坚强等平凡的词语概括不了他绚烂的过往,沉闷的苦难压在肩上,正当唏嘘不已的时候,不畏苦难的匠人精神又让人精神抖擞。这不是一本书,是一帧“纪录片”,全书看似平淡无浪,实则每一个文字下都隐藏着波涛汹涌。细细读来,回味无穷,言辞间细密绵软,如饮甘泉。一本书啊,一个人生,这个人生,他快意的用文字在里面亦或严肃的为教育书写蓝图,亦或用不老的心态去点缀他寄情山水时的得体情调,亦或在平淡叙事中对妻子最尊重的致敬。千言万语没有一句浮浪,没有一丝失态,文如其人。认真、严谨、恪守本心是他这一生的座右铭,他活在过去,亦成就了当下的他。他不单单是在写自己的过去,同样是在书写那个时代的教育。读过他的书,我感慨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既明白自己的平凡,又期许能不平凡,在努力得到成功且认可后,自我内心的喜悦最终被收敛,然后谦虚的说,幸运罢了。但是他却一直在激流勇进,最终,他活成了自己的力量标杆。这样的书籍我很喜欢,不同于无望的苦难,它能让你在里面得到向上的力量。这正是当下的我们所渴望的。
(作者系城口县作协会员袁丽)
李明是老师,是校长,是长者,他一生经历曲折坎坷,人生如诗如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一本厚书!这本《抹不去的记忆》就是他人生最美好的记载最生动的诠释,这本书很精美很厚重!厚重不仅体现在这本书本身厚重精致,还体现在那些过去的历史厚重深沉,如果他不用文字纪录下来,后人将无从知晓,文学的价值在于以文教化,这是这本书最大的功能;厚重还体现在李明一生酷爱文字热爱文学,笔耕不辍,以城口作协副主席的身份,用实际行动带动引领诸多作协会员走向更深的文学世界,走向更美的文学殿堂,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作者系城口县作协会员肖立勇) 得知李明校长继《巴山深处秋叶红》后,又一部散文集《抹不去的记忆》已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我算是第一时间预订。不几日,他就在北大街亲手把书交给了我。无奈,由于生活琐事繁忙和工作任务繁重,一直搁在抽屉里,沉睡近两周,是为大不敬。恰逢周末,便有闲暇静心捧读。 打开书,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心心念念的如歌往事,还是如诗如画的秀美山川,亦或饱经沧桑的父老乡亲,甚而悠远迷人的传说故事……他“抹不去”,我们读了,也同样难以抹去:书中所记叙、描绘的,都是城口人再熟悉不过的人、事、景,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唯有熟悉,才倍感亲切;唯有亲切,才倍感真挚;唯有真挚,才倍加感怀。徜徉在李明每一篇什的字里行间,我竟被他真挚的情感所折服,被他诗意的语言所陶醉,被他细腻的笔触所倾倒……真想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然而,当你受制于大脑生理机能稍显疲倦,不得不间或闭上眼掩卷小憩一会儿时,你又会情不自禁产生许多感慨。《抹不去的记忆》,对爱读书者,不失为丰盛的精神大餐;对爱书者,颇具收藏价值;对于教师来说,这不啻是奋斗者之歌,还是亲山近水、清肺洗尘的心灵鸡汤!当然,相对于那些著述更多更优的大家来说,李明还只是小“家”,相对于我等众多文学爱好者来说,他又是我们仰望的大家。其实,无论是大家、小家,只要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就是一家!那天,李明把书交给我时,说他还有两个月就退休了,这是他作为退休的纪念集。我怅然而又欣慰,试探地问,退休后还写不写?他肯定地回答道:“当然要写哟”!(作者系重庆新诗学会、重庆报告文学学会、城口县作协会员田胜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