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十年代,城口县就建立了药材专业生产队,骨干药材品种“野生变家种”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药材产业逐步成为全县“八大骨干项目之一”,人工种植逐步超过野生药材的面积。
“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靠生态致富。”城口县委负责人称,近年来,城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生态产业和长效富民产业,持之以恒培育壮大。”让产业的成色更绿,让绿色的产品更多,让产品的质量更优,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城口县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1年后将中药材产业定位为“特色效益农业战略性支柱产业”,2020年又明确为四大重点产业之一。
2021年,城口县将中药材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来抓,制发了《城口县中药材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城口县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2021年)》《中共城口县委城口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县委县政府总控、市场主体总管、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乡镇部门服务保障”的工作架构,务实抓好中药材产业全过程服务,推动中药材产业做优做强。
“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三方面的短板。”城口县林业局负责人坦言,一是规范化规模种植水平较低,80%以上的中药材产品由农户家庭种植,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二是产业科技创新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转化推广力度不够,大多药农沿袭传统种植方式;三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品牌支撑乏力,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他表示,“既要解决‘拳头’品种的问题,又要破局规模化困局。”
城口山高坡陡,农业用地零星分散,多为“巴掌田”“鸡窝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规模种植基地谈何容易。
城口县充分结合自身“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特点和“山高坡陡沟深”的地貌特征,充分发挥城口全市第一森林大县的优势,在稳住传统耕地中药材品种基础上,抓科研选育新品种、向森林要产业发展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林地中药材品种。
2020年10月,城口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重庆市大巴山中药研究院,建设渝东北、渝川陕大巴山区域中药材科技第一平台,先后选育出高品质淫羊藿、曲茎石斛、连翘、天麻等潜力品种。
与此同时,城口县在全市第一个发展国储林项目。新成立的城口县大巴山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10亿元政策性优惠银行贷款基金,在全县11个乡镇收储林地70万亩,探索国家储备林+中药材发展模式,推动城口中药材品种从原来完全依靠有限耕地向耕地、林地双向发展的品种布局。
2021年,城口县在项目区投资建设林下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林下天麻、淫羊藿种植,成为全重庆国储林项目建设的示范样板。
现在,城口初步形成”大品种(淫羊藿、连翘、天麻)+区域特色品种(曲茎石斛)+面上品种(独活、云木香、大黄、太白贝母等)”的品种优化布局;健全完善了从种源、种植、加工,到销售、研发、康养的全链条、全环节、全方位的普惠性政策体系。
据统计,2018年—2022年,城口县先后投入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健全完善套从种源、到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全环节、全方位的产业扶持体系;2022年,又投入资金2700余万元支持产业种植、初加工和科研,进一步增强药农、市场主体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