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升辖区内群众就业技能水平,今年初,沿河乡人大着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就业需求,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沿河乡开启了服装加工工坊的建设步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出题”定单,拓宽渠道问民意。在红岩村人大代表工作站,群众们围着支部书记、人大代表张履军,纷纷述说各自的揪心事、烦心事。带着群众的诉求,张履军来到乡政府寻求解决办法。结合在家里劳动力以妇女居多的实际,支部书记、乡人大代表张履军与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在协商后,达成“就近创造就业机会”的共识。向乡党委政府建议,把闲置办公场所改建成产业工坊,内设有培训室、会议室、服装加工车间、仓库车间、生活区,共1000余平方米,为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做了充分准备。依据乡劳动力资源台账,综合分析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意愿等情况,制定出培训课程清单,同时通过院坝会、社员会、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以及微信群、QQ群等载体,精准摸排出辖区内群众的培训需求并建账管理。 “审题”承办,层级联动解民需。为实现求职招聘“零距离”,创业环境“零温差”,技能成才“零门槛”,根据代表建议,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公司主办、学员受益”的原则,沿河乡积极与乡村振兴局等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培训支持,引进重庆雯欣服装有限公司开展本次缝纫技术培训,新购进大型平车、缝纫机30台。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学员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目前,开展了培训2期22天,共招募学员50人,其中脱贫人口占40%,力争让所有学员都成为穿针引线的“操盘手”。 “答题”落实,用情暖民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教师从最基本的穿针引线、调针距线迹、踩电动踏板及压脚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通过两期培训,让缝纫技艺陌生的“小白”们有了初步了解。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培训教师还免费为部分学员“补课”。学员们热情高涨,踏实勤奋,课堂氛围愉快,学习劲头十足。对培训结束后达到上岗要求的学员,将采取招工、计件合作等方式帮助就业,服装加工工坊可以满足50人以上就近上岗,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兼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目前已成功转移就业人员4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至2500元。 沿河乡人大主席黄金应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组织发挥全乡人大代表力量,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深入调查,收集高质量意见建议,致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基层社会治理,聚焦“稳得住”“能致富”“好治理”,让人大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来源:城口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