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何做好基层社会治理,走出一条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治平乡正在奋力书写精彩答卷。
“谁家闹矛盾了、哪儿的路灯不亮了……我一定是村里第一个知道的。”阳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吴虹霞这样说,“乡亲们有点大事小情都乐意告诉我,我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跟上级反映。”
吴虹霞,县司法局工作人员,2021年5月派驻治平乡阳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吴红霞宣传政策法规不折不扣,与村民们打交道热情细致,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米书记”。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梯度迁移,治平乡人员变迁较大,群众因家庭、邻里、土地林权归属问题经常出现矛盾纠纷。
为畅通民意、回应关切,治平乡以阳河村第一书记吴虹霞为原型,以“小米书记”作为治平乡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代名词,在惠民社区木瓜坪居民聚居点探索创建“小米书记工作室——桃林故事会”基层治理新模式,集法律服务、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发动群众在桃林故事会中分享自己的故事,让群众话有地方说、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讲,形成“操心事大家议,烦心事大家劝,揪心事大家帮,开心事大家享”的和谐氛围,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感谢你们!这样的结果我很满意。”治平乡岩湾村村民张晓莉高兴地说。
前不久,治平乡岩湾村村民张晓莉因为林地纠纷问题向“小米书记工作室”反映,工作人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公检法司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现场调解,对于双方诉求和疑问,工作人员现场予以解答,并实地测算林地损失,在他们的介入和见证下,张晓莉顺利拿到了林地赔偿金,这场林地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像这样的联合调解,不仅保障了调解的公正性、专业性,而且还有效避免了刑事案件和涉法涉诉案件的发生。
调解的关键环节是做到公平公正,让矛盾双方都满意。为此,治平乡依托“党建+网格”,把村党员干部、网格员、调解员、新乡贤等资源充分整合,在各村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群众威望高、善于解决矛盾纠纷的“小米书记志愿服务队”,通过说、辩、评、议、调、处等环节,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群众心结大家解,基层矛盾的根子脱不出“情理法”范畴,通过综合运用“小米书记”释法理,乡村干部讲道理,长辈乡贤说情理等方式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感情灌溉”,化矛盾于无声。
“小米书记工作室”成立以来,治平乡充分发挥“小米书记工作室”民意探头和前哨作用,建立问题收集、分类、研判、督办、评价机制,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干部管”。形成“简易纠纷在村现场调解,一般纠纷在工作室合力化解,疑难纠纷领导包案限期办结”新模式。截至目前,“小米书记工作室”已全面化解一般矛盾纠纷35件,重点群体矛盾纠纷1件,1名信访重点人员息访息诉。先后解决群众困难50余件,为100余名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司法公证2次,为3名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群众满意度99.65%,事项结办率100%。
“我们建立的‘小米书记工作室’是服务群众的平台,是矛盾纠纷的‘化解站’,是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小米书记工作室’可以在田间地头,也可以在老百姓家中,哪里有纠纷矛盾,哪里就有‘小米书记’的身影。”治平乡政法委员这样介绍。“下一步,治平乡将持续探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和谐、和睦、和美’的氛围,走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记者/苟莉 张竞一
审校/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