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撞哦!嘿哟!一起撞哦!嘿哟!”“出油了……”近日,河鱼乡平溪村村民熊代明、田宗涛、毛永贵、刘前兵,向游客展示古法榨油。“古法榨油”是河鱼乡农耕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传统技艺、手工菜油等深受广大游客青睐。 今年是河鱼乡举办的第七届农耕文化旅游节,通过“山恋·河鱼”实景剧、“平溪八坊”农耕体验、民俗文化展演等20余项子活动,以及观赏、体验、品尝、互动等多维方式,向广大市民展示农耕文明,唤醒乡愁记忆,晒出乡村变迁。 田间河畔都是“舞台” 在农耕文化旅游节期间,河鱼乡平溪村的农耕广场、农耕博物馆、农耕体验园等地,将定期开展打铁、榨油、捉鱼、推磨、手工等农耕耍事,以及捉鱼、骑马、绘画DIY等亲子活动,让广大市民既欣赏美景,又寻回乡愁。 “大红花轿八人抬,一枝芙蓉今日开,左脚跨轿生贵子,右脚跨轿状元来,起轿……”走进河鱼乡平溪村的农耕广场,花轿、锣鼓、山歌、彩旗,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婚礼习俗,还可以参与扭车灯、踩高跷、彩龙船等民俗文化。”河鱼乡文化站站长陈迎春向游客介绍体验项目的同时演绎车车灯的扭动技巧。 沿着农耕广场往下,铁匠铺、榨油坊、手工坊等“平溪八坊”沿平溪河畔一字排开。 “第一次体验打铁,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技术。” 一位四川达州的游客刚从铁匠铺出来,又被眼前的“风车”、“石磨”吸引。“榨油坊”、“泥鳅池”,甚至平溪河里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 乡里乡亲都是“角儿” “我已连续表演这个角色五年,每个动作都已刻进骨子里。”张国梅是‘山恋·河鱼’实景剧的群演,同时也是实景剧56名群演中的“导演”,每个动作、每个道具、每个表情都在她的指导下,不断实现迭代升级。 “山恋·河鱼”实景剧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农耕原乡实景情景剧,共分为序幕《白云深处》、第一幕《一见钟情》、第二幕《缘定三生》、第三幕《旦夕祸福》。该剧取材河鱼乡平溪村民间传说金牛和如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示了本土本味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表达了河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本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的“集大成”,旨在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大餐”。 据介绍,“山恋·河鱼”实景剧每周一场,持续一个月,场均观众达3000人次。 “让旅游因文化而有魂,让文化因旅游更深刻,意在让游客来到河鱼,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河鱼乡旅游办负责人介绍道。 除此之外,“我们的村哥村晚”“乡村音乐会”“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主角都是附近的乡里乡亲。 “我是花轿的轿夫,山歌的主唱,实景剧的农夫。”平溪村群众张国轩介绍道,虽有不同的活动,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展示的是最真实、最真诚乡村变化。 群众生活“富”起来 当前,河鱼乡依托“春赏花、夏纳凉、秋观叶、冬玩雪”四季旅游特色,围绕自然观光、生态康养、避暑纳凉、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形式,结合“平溪河畔—农耕体验”“鱼肚河畔—自然观光”“两扇门—生态康养”“青草坪—高山露营”等精品旅游路线,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微度假、微旅游活动。 “通过农耕文化旅游康养节的带动,相比去年,农特产品的销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天麻、蜂蜜、腊肉等农特产品更是供不应求。”河鱼乡农业中心负责人毛光顺介绍道,为进一步减少农特产品的种养成本,扩大销售渠道,成立了产业化联合体,打造了“民宿+联合总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农特产品的价格,又稳定了农特产品的货源。 同时,提档升级了“城口山地鸡”美食一条街和8个“城口山地鸡”品尝点,开发了“城口山地鸡”开袋即食系列产品,基本保障了游客的需求。 “特别是在夏天,我们的客房几乎是一房难求。同时,通过售卖农特产品,又增加了60万元的收入。”畜牧(两扇门)陌野雅苑罗经理介绍道,为了进一步符合老年人的康养需求,我们增加了岩儿炖鸡、天麻蒸蛋等营养套餐。 “农耕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和同学们临时出摊,仅售卖矿泉水、雪糕、凉粉的收入就达8000元。”返乡暑期大学生熊建说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参加了民俗文化展演、实景剧演出等等,都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据介绍,河鱼乡第七届农耕文化旅游节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2万元,带动120余人实现就近务工、就近创业。 
 
 来源:掌上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