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一个刚刚苏醒、充满活力、物质匮乏但能吃饱穿暖的时代。
那时候虽然科技并不发达,经济也起步不久,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笑容。大家想要的不多,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就行,没有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的烦恼。
所以,在人们眼中,80年代一直是个“黄金年代”!
在这样一个年代里,有着一些工作稳定还待遇优渥的职业,这些职业被大家贴切的称为“金饭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但当时物资依旧紧缺,所以便产生了粮票、肉票、布票等等,老百姓必须要有“票”才能买到这些东西。
因此供销社的售货员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他们掌握着当时最紧缺的各种物资,能干这个工作的人,说起话来都非常的有底气,有的售货员甚至还会觉得高人一等。
当时如果家里有人在供销社上班,那么就会有一种优越感,尤其对女性来说,这是份非常体面的工作。
而且各方面的待遇也是非常不错,据说每个月还有一定的粮票和肉票补贴。
所以供销社售货员就成为了那时候很多人羡慕的工作,被称为“金饭碗”。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供销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悄然淡化了,所谓的供销社逐渐被许多的小卖部或者批发商所取代。
要说哪个职业是“蓝领始祖”,那绝对非80年代的司机莫属。
80年代汽车在街道上并不多见,那时候谁家能有一辆桑塔纳那就是土豪,一般的家里只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那都算是不错的了。
因此司机这个职业在当时是十分受欢迎的,因为能掌握开车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司机是稀缺资源。不仅有面子,还有足够的回报,一般工资是普通员工的2-3倍。
但在那时候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机也是很难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所以那个时候的司机的技术都非常好。
有个那个时代学过车的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那个时候学开车,先要从修车学起。会换公交、卡车轮胎,能摇把启动汽车,会拆卸组装发动机。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学车时间2-4年。师傅坐副驾驶座,手里一根大约一米长的棍子,处理不好要挨打。 80年代最受欢迎的人,绝对有电影放映员的一席之地。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小孩,简直就是男女通吃,老少皆宜。
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在一个空旷的地方看着荧幕上的电影。
电视在那时并没有普及,电影放映员在那个娱乐活动极少的年代,完全就是大家的“精神食粮。”
80年代女性最向往的职业除了供销社里的售货员,就是播音员。
那时,电视还不普及,手机更不必提了,听电台成了大家每日消遣的方式,大家会准时在收音机前收听。
因此当时的播音员可以说是相当吃香的行业,就好比现在的明星。
加上播音员是一项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理想工作,可以说,当时没有女性不向往成为一名播音员的。
当然,播音员也需要很高的素养,首先要有甜美的嗓音,其次要有正确的口齿发音,最后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朗读能力。
现如今的邮递员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快递员。大多数人对快递员的印象,都是累、忙、无保障。但在80年代,当时的邮递员可以说是非常有头有脸的好工作。
首先,这是一个国企职业,这在当时意味着铁饭碗。加上邮递员都可以配备一辆凤凰牌28自行车,更令人眼馋不已。
在那个通信极其不发达的年代,想要和远方的亲人联系,必须通过寄信的方式。即使是在偏僻的小村庄,邮差也一样不畏艰辛将信件送达。
而且那时候可没有导航,去哪里全靠他们脑子的“GPS定位”!
进入到21世纪以来,这些职业随着时代进步慢慢走向落寞,或被代替,或过于平凡。
司机不再是铁饭碗了;城镇的现代化已经让电影放映员退出了历史舞台;售货员也开始被自动刷脸机慢慢的取代;播音员也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变得触手可及。
当年风光无限的 “铁饭碗”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稍经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职业。
八十年代的风貌已是四十年前的旧事了...
9 {" C5 s# X* D$ P- A2 Z"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