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亘古不变的是“农耕文明”的脉络还在,而且传统文化的根基就在农村;已经改变的是,一步一步开始走向凋敝。毕竟,这里是太多人心灵的避风港,是一代又一代乡愁的起点。
当你游走在大都市的生活圈里,快喘不过气的时候,就会想起它。
它,却是工业文明的最佳承接地。
因为,有着生态文明的优越性,你不负青山,青山定不会辜负你。
当有人问你,农村,再过15年会是什么样?
我会不加思索地告诉他,这得看“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行动”的落地情况如何。
落地情况好,肯定会是奢侈品,可遇而不可求;落地情况不好,拭目以待。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产业”的视角看农村,在更多人眼里,有偏远、即廉价、更普遍。甚者,在城市化的社会语境当中大都被定义为土气、落后、粗糙,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能够兴村,但是产业的发展,要从整个县域层面来考虑,单独的一个村落靠产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能做”品“类,一村一品等。
以“人居”的视角看农村,它是未来村落发展的希望和期待。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享受够了城市的喧哗和热闹,而且生活环境更是乌烟瘴气。乡村旅居和田园康养等业态发展向好,有着这样需求的群体,更青睐乡村的淳朴厚重和生态环境。
以“时代变迁”的视角看农村,随着时光的脚步,农村正在经历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数字文明 ”的迭代演变。
农业文明时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户满足感,限制住了“思想”上的突破,基本上是为了谋生。“农耕文明”下的土气、粗糙、落后,抑制住了农村的发展,而且农产品的质量和溢价能力受限。
工业文明时代:受区位优势影响,聚集在沿海。大多数农村,分享不到红利带来的巨变。尤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已经融入到沿海城市经济带,变成了城市经济带的一部分,农村也早已工业化了。贫富差距,拉开得越来越大。
生态文明时代:大多数聚集到山区,有资源优势。乡村旅游,悄然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借助乡村旅游摘掉了穷帽子,并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村落,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文旅资源。相当大的农村,还是很普通的,得另寻它路。
数字文明时代:当下的农村,会获得改变的机遇期,科技赋能,数字乡村,即将到来。
从“农村到乡村”的视角转变,是几代人能够接受的一种现象。乡村不仅要靠产业发展,更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理念,需要与当地特色文化及多种业态融合,能以多种形式与载体呈现。
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仍存活着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
因此,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农村要彻底改变,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5万个行政村,238万个自然村,生活着5.6亿农村户籍人口。
如何把握农村发展规律,以历史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考量,去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发展对策,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十四五”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已经开局起步。
眼下,农村经过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重大政策性推动的蜕变,少数区域的农村,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下,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是主要任务,防止规模性的返贫,是重中之重。
为此,农村未来如何发展,还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结合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基建配套等,做好顶层设计,找对发展方向。
现实处境,必须面对,突破七座大山,是关键
其实,中国农村的问题还很严重,农村虽然经历了脱贫攻坚,相对多的地区还会出现返贫的风险,众多突出问题还没解决,活生生的写照就摆在面前。
我上一篇提到,农村生活现状较为突出的七大问题:人口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大病问题和传统习俗衰竭问题,像七座大山一样,限制农村向上发展的空间,让农民及农二代们,喘不过气来。
再过15年,农村的现状或模样,取决于解决这七大问题的成效如何。
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行动,要以解决这七大问题为突破口,要不然就会落空,不会落地。
站在未来15年的视角,看农村,有着三大趋势: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
三大趋势,重构农村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
未来15年,“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会成为主流,引领着农村,向上突围,寻找高质量的发展空间,让农民能够过上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生活。
首先,城乡融合,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载体
当下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是消灭乡村,而是打破城乡差异化来发展,必须有新的载体出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城郊村,就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周边区域的农村,跟城市发展得一模一样,分不清是城,还是村,但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而且潜力巨大。
在城市之尾,乡村之头,出现了一个新物种“特色小镇”。
本人认为,特色小镇,重在培育,突出特色产业,以产业兴镇,才能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未来的升级方向,会是“智慧小镇”。
例如:艾米稻香小镇
在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风云岭森林公园北侧山脚下,3平方公里的艾米稻香小镇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连片稻田宛如山坳里的世外桃源。这里是观赏四季稻田美景、感受自然生态与万物生长的美丽田园,也是从闲置农田和小农场发展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片区中的标杆小镇,还是广州发展数字农业的一个样板。
其次,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如何行动?
农村要转变成乡村,需要对资源重构,要素市场化。村落资源本来是无意而为之,时至今日,虽有特色,但是散落而弱小,也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怎样才能把这些散落的资源重新组合在一起,按照现在生活的需求,植入现代的元素,变成一个真正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乡村。
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主导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规划编制好、硬件建设好、软件开发好。
本人看来,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前提,遵循市场化规律,谋求永续发展。不管是,文商旅项目,还是农商旅项目,甚至康养项目,都是一个很好的撬动支点。在地村落,寻找特点,包装提升成为卖点,创意建设为爆点,形成品牌;然后,靠品牌来带动产业(农林牧副渔)等,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发展。
农村没有集体建设用地,乡村振兴的任何项目都落不了地,乡村建设行动更无法开展。
最根本的,得靠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种“文商旅、农商旅、康养旅居、智慧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大项目。
在实际的乡村建设行动中,除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的提升”外,关键要做到“四化”,即谋划、策划、规划、计划。而且,必须采取,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来做一套全方位、多维度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单一、平庸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思路,难以适应,目前的现实和市场需求。
农村未来的发展,需要一种跨界融合的“乡村定制化、产业规模化、旅居生态化,管理智慧化”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让偏远、普遍、廉价的农村,实现乡村的振兴,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构建新功能,打造新产业,形成具有内生韧性,能够应变未来的乡村发展模式。
乡村建设,要的不是大拆大建、做新如旧;需要保护性的建设,把现代化的科技和文旅手法融入进去,让暖实力驱动乡村的智慧感。
乡村建设行动可以有多种路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农业的特点,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违背乡村发展的规律。
乡村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因而,要关注农民的多元需求。乡村建设,只有尊重和依靠农民,文化才能传承,产业才能兴旺,治理才能有效。自然村落,才能开枝散叶,永续发展。
最后,数字乡村,重塑乡土中国的新时代!
数字乡村,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政务服务、乡村文化发展诸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和现实形态。
随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开展,数字文明时代,赋能农村未来的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再过15年农村的模样,乡村振兴的未来,由“智慧乡村”来呈现。
于是,我们团队,在“数字乡村”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大脑”的理念,通过“可信村落---BaaS"平台来驱动,试点“智慧乡村”,建设三农大数据中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三农大数据中心,势必是新基建的重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这是,未来5年,乃至15年的目标,乡村振兴的终极点。
数字文明时代,我们定义农村未来15年的发展方向,“智慧乡村”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落地更多智慧乡村,吸引多方面的人才涌向乡村,促使乡村振兴的全面落地。
当然,乡村振兴不是城里人的怀念,不是乡村生活的回归,而是乡村社会的进化;不是要呈现标本,不是一味的乡村保护,不是提供场景,更不是消费陪衬,而是要创造舞台,要释放空间价值。
总之,不变的,是一方环境、一个空间、一种生活、一辈人的情怀;会变的,将是一个数字文明时代下的“乡村”智慧化。
来源:唯美乡村
8 a3 ^9 {2 v4 f/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