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电视到视频VIP 技术革新,时代变迁 一批又一批新兴行业崛起 当机械代替人工 我们丢弃了曾经视若珍宝的物品 相关的行业也随之落没
小时候,家里的一切锅铲、菜刀、剪刀、柴刀、农耕用具等几乎都是铁匠师傅手工打造的。
说到这个裁缝,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外婆家那台缝纫机,每次看他们缝制衣服时,双脚一踩动缝纫机,不一会衣服就缝好了,那时候觉得好神奇,毕竟当时那个年代缝纫机也算时一个“洋机器”,当然这个也很考验裁缝的技术了。 “补锑锅,修高压锅......”以前城口的街头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叫喊,那时候锅坏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修,而不是换,这是属于老一辈人的节俭。 补锅的方法有两种,裂孔轻微的,就用一只补锅钉穿过,扭曲钉尾,用泥抹匀即可。如果裂孔比较大,就用铁粉修补。 经过补锅匠一阵阵的敲打后,原本破旧不堪的锅便补得滴水不漏。 在七八十年代的城口,磨刀这个行业相当红火,磨刀匠总是肩扛一条长板凳吆喝“磨剪子嘞,磨菜刀哟~”。 他们磨刀的技艺高超,生锈、变钝的刀具只要经过他们的打磨就能变得焕然一新。 磨刀的价格从以前的2毛3毛,涨到了现在的5块6块,磨刀匠也逐渐不再被需要。 在我小时候,还能经常在街边看到修表的小店,现在,修表几乎都已经并入专柜。 修表师傅戏称修表行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确,修表时必须紧闭一只眼,另一只眼夹一个放大镜,时间一长,钟表匠眼睛会变成一大一小。 修表匠能让凝固的时间再次行走,而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更迭,却让钟表维修这门手艺卡在了时代的齿轮里。 主要是修房盖屋制做梁、檩、窗以及各式家具、农具等,木工用具为斧、锯、凿、锛、刨、木钻、木径尺、墨斗、铅笔。
如今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理发店不少,谁还记得简陋的老式剃头店。剃头匠就靠着一块镜子、一把椅子、剪刀和剃子就能撑起一家小店。 如今,人们追求时尚,理发不再是剃和剪那么简单,自然瞧不上老式剃头店理出的发型。 然而,对于农村的中老年人来说,那个干净、精神的发型,才是他们往昔的记忆。 在电脑、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租碟店的生意是非常火爆的。现在还能见到他们身影的大概就是以前的“城口半边街”了吧,其他店已经很少看到它的影子了。 一台电视、一部VCD机,加上租来的光碟,就能实现想看啥就看啥的梦。那时候《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风靡一时,租碟还要排队嘞!如今,却是再也没见过了~ 比起现在甜腻的爆米花,更喜欢老式的苞谷泡,带着玉米的清香和一丝丝甜。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们去听爆米花出炉时“砰”的声音,每次都被吓到,下一次还是照样乐此不疲地往师傅跟前跑。小编前面有段时间有幸在大南门洞子口看到过一次师傅操作。 现在城口苞谷泡加工的见得少了,看到加工好的,总是忍不住买上一袋。 敲敲糖是一种麦芽糖,小贩常常一边叫卖,一边用锤子与铁片相互敲击,发出碰撞声,因而得名敲敲糖。 小时候只要听到熟悉的清脆敲击声,就晓得是卖敲敲糖的小贩来咯,必定要拉上大人去买块儿回来。不过现在偶尔在土城老街和步行街还会有他们的声音。 买的时候,小贩就用锤子凿下一小块儿,很有特色。如今好久都没有再尝过这个眯甜的味道了。 即将消失的农村日常用具
十年后 这些手艺和工具有些还会见到 有些可能再也难看到了吧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正在悄悄远去 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 它们逐步被淘汰出我们的生活 成为绝响,再美好也很难留住… 保护,记录,发扬还是挽留? 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看一种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城口人有何感想?
4 } I! K9 ^$ [# s3 t( Z&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