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o `$ n- }% a2 _1 u5 s) ]
o- l2 |/ n& ], C8 E3 T ( }" E" H& {! b9 C
0 Q; v& i9 o! j+ u, d { W
3 h3 k+ C* U! v 吴明有,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2月生,高楠镇黄河村人,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高楠镇黄河村党支部书记。初见吴支书时的印象:一米七的个子,踏偏的鞋底,朴素的衣着,喜欢嘿嘿地笑,不大喜欢言语,一名朴实憨厚、务实肯干的村支部书记,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线,他用“老黄牛”精神,诠释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守,诠释着一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忠诚与担当。2021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吴明有“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抓好党建“牛鼻子”,盘活脱贫攻坚“一盘棋”
黄河村位于城口县高楠镇东南部,幅员23.7平方公里。全村辖7个社,420户1374人。村内共有建卡贫困户55户238人,在以前,黄河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作物单一,是脱贫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吴明有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真抓实干,于2016年实现黄河村整村脱贫。 如今,不仅贫困户全部脱了贫,而且村容村貌大变样,成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村。这变化背后,是磅礴的党建引领促脱贫。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年龄老化、班子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活动无场所…… “寻穷根”,吴明有通过走访村里贫困户了解到,村民发展产业主要是缺资金和技术,少数是缺乏劳力或因大病拖累致贫,急切盼望村内道路硬化,改善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 “挖穷根”,就要党建引领凝聚人心。村支部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按时召开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主动学好并带领村支两委和全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和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钻研,村内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在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路上下功夫,切实改善百姓生活条件
“我们以前没有这条公路,都是走小路,下雨的时候全是泥巴,有时候不管多重的东西都要自己背回来。现在公路修好了,车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们真的轻松了太多。”高楠镇黄河村村民陈才万说起屋前这条路,脸上抑制不住欢喜。 谈起这条路的“前世今生”,陈才万告诉记者,最该感谢的就是吴支书。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道路建设。对于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吴明有来说,修路是头等大事。2015年以来,吴明有抓住脱贫攻坚机遇,着力让全村村民都能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政策红利,统筹财政资金和帮扶单位帮扶资金,下大力气改善辖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2015年,新建黄河村硬化公路8公里,2017年新建人行便道1公里,2017年改建村道2公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解决群众稳定增收难题提供了坚强保障,黄河村通过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新建的食用菌基地,已实现全村分红,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在产业上做文章,让“小”蘑菇变成扶贫“大”产业
乡村振兴,找准产业是关键。食用菌具有种植周期短、劳动强度小、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可以说,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高效循环农业产业。黄河村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巩固脱贫成果,让“小”蘑菇变成了扶贫的“大”产业。 近年来,黄河村把食用菌作为促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土地入股+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用好、用活闲置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 “目前香菇种植150万袋,流转土地140余亩,打造香菇采摘园1个、建成香菇生产基地2个、建成产业扶贫车间1个,吸引48名贫困群众常年就近务工增收,实现黄河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全村村民率先在镇里实现分红。”吴明有说,基地的成立,既让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因采摘、分拣、搬运等工作需要大量用工,使得黄河村村民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们工资按天结算,一个月工作20多天,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黄河村村民冉孟菊说,在基地务工,每个月的工资能存下来贴补家用,工作时间有弹性,基地与家的距离很近,步行只需花10分钟左右,便于照顾家庭。现在,她已基本学会做菌袋的技能,下一步,正打算自己来发展一些食用菌小棚。 “脱贫攻坚虽已收官,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任重道远,站在新的起点,我将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村民绘就新的乡村画卷,让黄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吴明有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掌上城口
; `. y9 x. X2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