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正好,阳光正暖,城口县坪坝镇三湾村村民冉维梅推着瘫痪17年的丈夫周应春在门前晒着太阳,看着丈夫脸上渐渐展露的笑容,曾经的甜蜜与苦累也一起涌上了心头。
冉维梅家在离坪坝镇上14公里,海拔900米的高山上,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忙得根本停不下来,这一忙就是17年。17年来,她用倔强和坚守书写着对丈夫周应春的不离不弃,演绎了普通女性的人间大爱。
人家瘫痪了,妻子跑了,家也散了,生命从此步入寒冬。可周应春瘫痪后却感到生活遍地阳光。
早上8点半,妻子冉维梅扶他起床,给他穿得整整齐齐,下巴刮得干干净净,“二分头”梳得油光水滑。妻子说:“越是身子瘫了,我越要让你活得干净、精神。”“也是哈,我没瘫的时候,一天雨里泥里,还没穿这么干净过”,周应春向冉维梅笑说。
9点10分,周应春的轮椅稳稳地停在堂屋餐桌上方。他一个人“独霸”上席,这是妻子、儿子给他的权力。妻子说:“你就是一家之主,随时面朝大门,心胸自然开阔。哪个从门口过,都晓得,你是我们的当家师”。与可口的饭菜相比,周应春更满足的是一个残疾人在家庭里稳稳第一的份量。这个份量足以支撑他战胜病痛,并在人前人后高傲地抬起头颅。
10点,周应春出门了。妻子和孩子共同拓宽、硬化的车行道是周应春真正的“交通大道”“快乐大道”。他要“驱车”前往朋友家,和朋友一起“摆龙门阵”“打长牌”。周应春和朋友们高谈阔论,一点也不避讳自己的家事,大家也不拿另样的眼光看他。他有时还帮助邻居、亲戚教育孩子,说:“你看,不努力读书,就是这下场。我要是努力读了书,我就不得做苦力,上这么大个当了。”他一点都不避讳自己的过去。遇到别人不乐观,他说:“你看,我都瘫了,还这么乐呵呵的,你那点事算啥子?”邻居听他一说,破泣为笑。妻子听见了,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而周应春这一切幸福生活的背后,是因为有着一个舍得付出、忠贞坚韧、不离不弃的贤惠妻子。
瘫痪了也要信守承诺
20多年前,同为坪坝镇人的周应春和冉维梅经媒人介绍喜结连理。洞房花烛之际,冉维梅老实巴交地学着她母亲的样子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辈子,我就跟着你了”。就是这个简单的承诺在二十年后检验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
2004年11月27日,正在灶台前忙碌的冉维梅突然被一个噩耗“击中”了——丈夫周应春种地时被山上滚落的大石打了。经医院大夫及时抢救,昏迷了两天的周应春苏醒了过来。性命保住了,但是下身终生瘫痪,大小便失禁。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冉维梅的天塌了。当时大儿子正在读小学,小女儿才3岁,药费、学费、生活费,全压在了这个柔弱的女子肩上。她有些喘不过气来。她不记得多少个日夜在哭泣中睡着,又在睡梦中哭醒。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冉维梅想起了自己新婚之夜的诺言。她觉得中国传统女性坚贞的品德不能丢,“嫁鸡就得随鸡。”他不能眼见着自己深爱着、为家操持因而致残的丈夫从此失去依靠,从此失去生活的信心。她更不能看见家散了,孩子失去了依靠。她毅然做出决定——永不改嫁,不离不弃!而这样的坚持就是整整17年。
我要为他点亮生活的希望
冉维梅选择了不改嫁,就选择了劳累。每天,天还没亮,冉维梅就起床。先下地里干一阵活,等丈夫差不多睡醒了,就回到家里烧水,给丈夫洗脸、擦身,接着换床单、倒尿壶、洗尿布,再给丈夫做饭,自己再匆忙吃点饭。饭吃完后又给丈夫按摩,喂猪,她再去操持家里的5亩地,忙得像个陀螺。
“这17年中,我从没想过放弃。丈夫瘫痪在床,两个孩子都要读书,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都只能靠我一个人。我不能怕累,我不能生病。我总是想,我的累是值得的。因为我挽救了深爱的丈夫,照顾了疼爱的儿女。我咬咬牙、擦干眼泪,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可与劳累相比,是挽救丈夫“可怜巴巴”的心灵。周应春本来就是个要强的人。可一出事,什么都变了。不能走、不能干事、甚至不能自己穿衣起床上茅厕,周应春感觉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废物。他一支又一支地抽烟,把自己的手指熏得焦黄。
间歇,他催促冉维梅:“去把离婚办了!”
他还不时发脾气,表达内心的郁闷。发完脾气,又孩子般地抱头痛哭。
冉维梅包容下一切,她理解一个正常人到残疾人的艰难心理转变。
她向他表露心迹,将当初的诺言一遍遍再向他诉说;她不辞辛劳,忙得团团转,把家庭打理得有条不紊,用实际行动表达她对完整家庭锲而不舍的追求;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他穿得干净整洁,让他坐餐桌上席,让他为家庭拿意见,为家庭做规划,让他意识到他还是家庭的中心;她让他走出家庭,融入笑脸和阳光中。
她让他,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勇气,她为他,重新点亮了生活的希望。他“活”了,他们的家庭也“活”了。一个遭遇变故的家庭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一个家庭啊,总得要有希望”,冉维梅深有感触地说。
残疾家庭, 更要在脱贫中扬起精神的大旗。
2015年,脱贫攻坚来了。
很多人看见贫困政策眼红,甚至有人争当贫困户。
冉维梅和丈夫很不齿这种行为。
冉维梅说:“我是残疾家庭,我就该理所当然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切吗?”
冉维梅和丈夫一商量,两人想到一处了:我们越是残疾家庭,越不能等、靠、要。周应春说:“我们自力更生,靠双手脱贫,给村里的人做个榜样,你看,行不?”
冉维梅笑着看着自信、坚定的丈夫,高兴地说:“行!”
他们在做这一切决定的时候,中国脱贫攻坚正面临着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最大难题。不找到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办法,中国的脱贫攻坚就难以持久、稳定进行。
他们用行动在回答这一问题。
他们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他们积极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务工,务工年劳务收入达到1万余元;他们饲养家畜,借助村里搭建的销售渠道,顺利将家里的土猪、山地鸡销售了出去;他们借助教育扶持一心一意送孩子上大学,女儿考上重庆一所重点高中,家里燃起了新的希望。
2019年,他们家主动申请脱贫,被评为当年的“脱贫光荣户。”
而功效更大的是,他们不等不靠、主动脱贫的精神,在三湾村落地生根。在他们家的带动和引领下,三湾村比计划提前完成全员脱贫目标,主动脱贫户达到脱贫总数的80%。
用冉维梅女儿的话说:“残疾家庭,更要在脱贫中扬起精神的大旗。”这又成为他们家新的座右铭。
走向新时代
2020年,冉维梅学会了跳钱棍舞。钱棍舞是城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乡镇文明新风的引领下,她学会了很多手艺,比如化妆、刺绣、养花等。她说:“我以前都是不停在累、在干,在讨生活。现在脱贫奔小康了,我也要把文化学起来,把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
在她笑盈盈跳舞的不远处,他的丈夫周应春满脸笑容地看着,露出满足的神情。
他们正在迎接新时代。